2024年10月12日 星期六
书讯 该逃离还是该改变?
第95版:读书 2020-05-11

该逃离还是该改变?

宋晨希

《城市与压力:为什么我们会被城市吸引,却又想逃离?》[德]马兹达·阿德里著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3月

既然在城市生活,压力如此之大。那么,人们是否要逃离城市,回到田园牧歌的乡村中去?

撰稿|宋晨希

近些年,中国大部分年轻人在职业规划中,都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毕业以后是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家乡?留在大城市,人们会享受发达的城市服务,先进的医疗,良好的文化和教育,但环境的污染、巨大的生活成本和工作压力也是人们必须面对的。

于是,一方面我们看到人们不断涌进城市,另一方面,媒体上又经常发出逃离“北上广”的呼声。娱乐节目甚至还以“北上广爱来不来”作为话题。

那么,年轻人该如何抉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又该如何去面对城市中的挑战与问题?德国精神病学家马兹达·阿德里的《城市与压力》或许能给你一些答案和启迪。

阿德里首先分析了何为“压力”。压力是一种建立在器官对要求的反应上,完全与我们认为的好坏无关。压力分为急性应激下的压力和慢性压力。急性应激压力是有益处的,它可以让我们快速的对某些问题作出反应,比如一次考试或者面对敌人时的逃跑,而慢性压力则会让人无时无刻不处在恐惧、担忧之中,久而久之产生一种无力感。“城市压力”恰恰属于“慢性压力”。

阿德里通过引用心理健康研究数据发现,城市和农村居民,大脑工作区域完全不同。城市居民在面对压力的时候,大脑中的杏仁核和扣带皮层联系较弱,这两块主要是负责处理加工负面情绪和危险的信息,并进行激素调节,而且有意思的是,同样类似的情形也出现在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病人身上。其实,生活在城市中的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神经质”的经验,比如开车时脾气变大,排队购物会非常着急等。

阿德里还分析了人们忽略的另外一种压力,就是“选择的痛苦”,心理学家称之为“选择太多效应”。由于城市物质的极大丰富,尤其是商场、网络购物选择太多,人们总会因选择什么而苦恼。当人们选择一种商品的时候,肯定会对未选择其它商品而遗憾。如果这件商品质量不好,就会对自己的选择更加不满意,失望的可能性就越大。对很多人来说,这种压力每天都在上演,它也会潜移默化地渗入到生活中。

既然在城市生活,压力如此之大。那么,人们是否要逃离城市,回到田园牧歌的乡村中去?阿德里给出的说法是否定的。城市虽然有种种不如意,但是它更开放,更多元,更能培养出“文明”的观念。阿德里说:“当人们感觉自己是城市的一分子时,文明就实现了”。

阿德里认为,在城市里,你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比如看电影、去酒吧等,培养“占有和参与的能力”;在咖啡馆坐一会,培养“独处而不孤独”的能力;与陌生人沟通,培养“处理匿名的能力”。

阿德里认为,城市的压力是可以通过城市规划和个人调节来逐渐得到解决的。比如,当你因开车出行而感到痛苦的时候,不妨考虑骑自行车上下班,选择不同的路线,将它看成是一次发现之旅。如果距离太远,可以考虑使用地铁等公共交通,在路上,如同禅修一样,训练自己的专注力,体验自己在座位上的感觉,看看周围乘客的衣服或行李,或者认真听列车行驶的声音,让自己内心平静。

纵观阿德里这本书,它用科学数据和心理分析揭示了城市居民的种种苦恼。同时,书中还有作者对世界各大城市,如柏林、巴黎、纽约、香港等城市的个人感受,以及生活在不同城市专家学者、戏剧导演等的访谈,用他们的感受去诉说每个城市不同的特征。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