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好的大学,我们总可发现它会有一个好的且不断被坚持的“建学精神”。
刘迪
早大创建至今的“目标是培养那种置身于庶民中的领袖”。
1月26日,西原春夫先生走了。西原先生原为早稻田大学法学部教授,上世纪80年代,他曾任8年早大总长(1982—1990)。2007年,我曾对他做过一次访谈。那次,我们谈到亚洲共同体,谈到中国教育,也谈到早大“建学精神”。他说“早大的建学精神就是坚持‘在野’,置身于民间”。在西原先生看来,早大正是因为具有这种建学精神,其存在才被社会承认。
回顾历史,西原先生说,早大创建至今的“目标是培养那种置身于庶民中的领袖。他们理解庶民的心情,他们吸取基层民意,再把庶民的想法传达出来,变成国家方针”。
在西原先生后,又有一位同样是早大法学部出身的总长,叫奥岛孝康。在他担任总长期间(1994—2002),我也曾对他做过一次访谈。当问及他的治校理念,奥岛先生强调,早稻田大学应重铸“在野精神”,即立足于基层,扎根于民间。
早大创立于1882年。创立之初,这所大学的方针就与东京大学不同。东京大学倾力培养治国的官僚,而早大却与此相对。奥岛先生对我说,按照创立者的想法,早大教育要从基层做起,要培养全日本的村长。
西原先生说,从早大毕业生职业选择来看,有两个特点尤为突出,一是文化普及工作,另一是媒体从业者。早大毕业生中,出现许多小说家、剧作家、作词家,也出现许多著名记者。前者如村上春树,后者如石桥湛三(1884—1973)。早大在2000年还设立“石桥湛三纪念早稻田新闻大奖”,以“彰显社会使命与责任的言论人”。
石桥湛三不仅是一个非常有见地的媒体工作者,也是早稻田大学第一个担任首相的毕业生。在他之后,早稻田大学又出现多名担任首相的毕业生。现任首相岸田文雄也是早大法学部毕业。至于担任国会议员的毕业生,更是层出不穷。
西原先生任总长期间,早大与北京大学签订了校际协定。后来,在白井克彦总长在任期间(2002—2008),早大与北大启动了双学位项目。这些年来,在早大的中文学习者中,早大北大双学位项目十分有人气。事实上该项目的确培养了不少日本“知华派”与中国的“知日派”。
我曾问奥岛孝康先生,什么是好大学的标准?如何建立一所好的大学?他不假思索道:“好大学的学生来自全世界。”奥岛总长在任期间,励志图新,倡导“建立全球性大学”。他认为,早大人既要以全球视野观察问题,又应具有地方灵魂与行动力。
怎样构筑一个世界性的早大?在镰田薰总长在任期间(2010—2018)曾提出“WASEDA VISION150”。按照他的构想,早大要建设“国际研究型大学”,培养“作为全球领导贡献社会的毕业生”。到2032年时,早大外国留学生将达20%。目前,早大外国留学生已达5912名,而其中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有3365名,这些中国留学生,许多来自中国的精英高中。
一所好的大学,我们总可发现它会有一个好的且不断被坚持的“建学精神”。西原春夫、奥岛孝康、白井克彦、镰田薰如此,现任总长田中爱治也是如此。2022年,在展望2040年的早稻田大学现任总长田中爱治曾说,我们应如创立者所说,教育学生“不仅应为一身一家乃至一国,更必须拥有贡献世界的远大抱负”。在田中来看,早大培养的全球型领袖,不见得非在国际机构、跨国公司工作,而且可能在某一个偏僻的山村,隶属于一个小公司、小团体、NPO,但却总是拥有全球视野,以某种形式为世界做贡献。
[发自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