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耿
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是集体组织去的,看完之后,我觉得这部电影我愿意自己掏钱去看。
它超越了我对爱国主义教育片的预期,七位导演分别取材新中国建政70年以来的七场全民记忆,讲述推动这些历史性时刻或者被其影响的“无名”个体的故事,而不是讲“大事件”本身,通过聚焦大时代大事件下,小人物和国家之间,看似遥远实则密切的关联,从而实现了“我和我的祖国”之间关系的塑造。
电影的七个小故事中,有两个是以体育为题材的,分别是以北京奥运会为题材的《你好,北京》和以1984洛杉矶奥运会女排夺金为题材的《夺冠》,而这两个段落也是口碑最佳。
如果说以小人物反映大时代,是走出了第一步妙棋,那么,以体育题材来勾连小人物与大时代之间的关系,则是第二步妙棋,多走了一步妙棋的两个片段,自然更加出众。
体育竞技是以个体的肉搏去争国家荣誉,个体的速度就代表着群体的最大速度,个人的高度就代表着群体的最大高度,从而在自然过渡中实现个人、集体与国家精神的统一,将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因此对于主旋律电影来说,是绝佳的题材。
不仅在中国的语境中如此,放在世界语境中亦如是,如《追梦赤子心》《一球成名》《摔跤吧!爸爸》《42号传奇》《点球成金》等都是全球认可的佳作。虽然将个体与之粘合的宏大叙事未必一致,比如《摔跤吧!爸爸》讲述的是印度的性别平等问题,但体育作为“小”与“大”之间天然的粘合剂、转换器是毋庸置疑的。曼德拉所言“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也很贴切。
如果说体育在女排夺冠中的家国叙事是浇灌式的,那么,《我和我的祖国》中的两个体育片段的家国叙事是润物细无声,体育正在以更高级的形式滋养着家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