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特殊跑者体悟体育纽带的魅力
第A05版:平等参与 2019-11-15

特殊跑者体悟体育纽带的魅力

章丽倩

残疾人通过体育运动将与社会有更多面接触、融入

本版撰稿 章丽倩

跑道上的他们,比拼的不是参赛距离,不是最短用时,不是已经领略过的赛道数量,也不是最酷炫的参赛装备——正常以待的目光就是他们期待中的那份体贴。他们,是上马赛道上的特殊跑者;他们,亲身体悟着体育作为纽带的沟通魅力,同时,也用一颗颗正能量的心见证着上马赛事的成长。

轮椅方阵3.0跑道上再“起飞”

今年是轮椅方阵跑者加入到上马大家庭的第三年。这回,当大家在赛道旁或者屏幕前为跑者们加油时,看到的轮椅方阵仍将是“20+8”的规模,即20位轮椅跑者加8位陪跑员。

市残联下属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的柳瑾主任,与去年一样,他仍将在轮椅方阵的背后,做好组织与保障的领队工作。“除了20名配有号码簿的轮椅选手外,在他们前后左右的陪跑员里,其实还有8位上海的残疾人运动员。无论是选手,还是陪跑员,在上马的这个大舞台上,他们都将起到代表的作用,代表着残疾人通过体育运动与社会更多面接触、融入的可能性。”

虽说如今正是2020年东京奥运会与残奥会前的备战冲击期,但此番上马的轮椅跑者,仍将以上海轮椅击剑队的运动员为主,然后再编入由其他轮椅跑团推荐的几位社会跑者。而在参赛组别的选择上,也照旧是健身跑。

之所以还是沿用了“20+8”的规模,上马组委会常务副秘书长周瑾表示,这主要还是出于办赛安全与选手个人安全两方面的考虑。“不管是让轮椅方阵在所有选手的最末端出发,还是请他们以方阵排列的形式去参与比赛,安全考虑确实是被放在了第一位。未来,上马在这方面也许会有更多的可能性,但就现阶段来说,毕竟这才是我们把轮椅跑者引入进来的第三年,很多方面还需要磨合和适应。”

参考国际上轮椅选手参加马拉松赛的事例,他们所用到的轮椅类型可分为两种,其一是专门用于参赛的竞速型轮椅(即残奥会中常见的那种),另一种则是生活型轮椅。“考虑到国内轮椅组的发展情况,我们觉得,现阶段还是通用性更强的生活型轮椅更适合用来比赛。”周瑾表示,未来他们可能会与市残联有进一步的讨论,看是否能让更多的轮椅选手出现在上马的跑道上。

说到对轮椅跑者的关心,组委会其实一直都在不动声色地跟进。柳瑾介绍说,在参考前两届上马健身跑的终点情况后,组委会此番对轮椅跑者的终点更衣帐篷进行了微微扩容,这种照应让他和他的队员们觉得很是体贴。“虽然我们的选手是坐着轮椅参赛,但大家正常地看待其实就是一种最好的肯定,并不需要特殊待遇。不过,像终点更衣帐篷这种,确实是我们在赛后更换衣物时最需要的。所以,也很感谢上马组委会的关心。”

冠军选手“抱佛脚”换个视角感受大上海

2016年巴西里约,在那届残奥会上,从上海轮椅击剑队入选国家队的邹绪凤赢得了两枚金牌。领奖台上的那种兴奋与激越,令她记忆犹新。而在去年,在她不那么熟悉的上马赛道,类似的惊喜与感动卷土重来。

“没想到走出室内环境后,我们会在上海最黄金的这道马路风景中,去跟着2万多名跑友一起跑。这么盛大的场面,确实有点震撼。”29岁的邹绪凤,她接受轮椅击剑训练已有10年,如今不仅是市队队员,也是国家集训队的一员。而在去年的上马赛道上,她则是轮椅跑者中的1/20。

作为年年都在“家门口”举办的城市马拉松,上马在很多市民的记忆里都占有一席之地。邹绪凤对它自然也早有印象。“以前就觉得,从外滩起跑,然后沿着南京路步行街、静安寺、淮海路这么一路跑出去,而且是封路跑,感觉一定很酷。因为这在平时来说是完全不可能有的条件。所以,自从前年听说轮椅跑者也可以参赛后,就很期待。”邹绪凤说,虽然上马与残奥会是两种不同的参赛体验,但体育运动感染人的那份魅力却总能互通。

当然,别看邹绪凤和她的队友们是接受过系统训练的运动员,就觉得五六公里的健身跑对他们来说不在话下,其实——就算临时抱佛脚,他们也感受到了一定挑战性呢。“虽然我们练的是击剑,是手上功夫,但这和在道路上快速转动轮椅时用到的肌肉部位不同,所以一场健身跑下来,大家都会有点手酸体乏。得承认术业有专攻,我们在轮椅跑步这件事上,还是很业余的。”

尽管自认业余,但为了方阵效果,这些选手还是得在赛前花一番功夫去准备。比如上马赛前两周,在运动队每天的日常训练结束后,他们会在位于水电路上的训练基地内做列队滑行练习。另外,虽然他们用于参加上马的新轮椅仍属于生活型,但其设计中已被融入了一些竞速理念,故而虽便于加速却对操控有了更高要求。邹绪凤说:“我们在训练时,有跟不上队形的情况,也有不当心磕到障碍物的,但只要想到能再度站到上马的起跑线上,就觉得这点困难没什么,更多的还是期待。”

视障跑者的这四年 在风雨中静静盛开

他们是上马赛道上的少数派,但同时,他们又是这片舞台上的发光体。每一名视障跑者的身边都有三位陪跑志愿者随行,这“1+3”的阵容,再加上印有“视障”或“陪跑”字样的专属运动背心,他们成为了赛道上一个个“团体作战”的小分队。

从2016年到2019年,从被旁人用目光好奇地打量,到与更多普通跑友融为一体,他们在这四年中经历良多,同时也随上马共同成长。

28岁的陆晨辉,本周日他将再度以全程马拉松组视障跑者的身份出现在上马起点。对这个自小就全盲的上海小伙来说,体育不仅让他走出了封闭的小环境,也帮助他找到了自信与自我价值所在,甚至——他还在跑道上收获了爱情。

陆晨辉与妻子韩莹因跑步而结识,2016年时,他们一个是在公益组织“做你的眼睛”里正努力打开心扉的视障者,而另一个则是来当陪跑义工的热心人。三年后的如今,他们不仅组成了家庭,还诞下了宝宝,升级为了三口之家。而在身边人的眼中,陆晨辉已从早年那个连拍合影都不愿意的孤僻小伙,变成了能给身边更多视障者提供帮助的过来人。

“这次我们一共有19组选手参加上马的比赛,比2016年时增加了9组人。每一组都是‘1+3’,即每一名视障跑者的身边都有三位陪跑志愿者随行。而这19组选手又分别参与到全马(8组)、10公里(9组)和健身跑(2组)四个项目中。考虑到安全参赛的原则,‘1+3’是我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标准配置。而且,所有视障跑者和他们的陪跑志愿者都是经过充分训练与磨合的,并非为了某一场比赛而临时凑对,跑步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作为“做你的眼睛”的发起人和组织者,陆向东告诉记者,尽管与上马已有数年合作基础,但他们还是早在几个月前就开始为今年的比赛做准备。“成员们都很期待,这应该是他们一年中与最多人同场相处的场合。”

用一条陪跑绳牵引起与视障者之间的信任与联系,这是陪跑志愿者给人的第一印象。但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陪跑者呢?仅凭一股热情和一份不错的跑步能力,这些还构不成充分条件。

“‘大白’在我们那里的意思是成熟的陪跑员,如果想要成为‘大白’的话,得经过面试和笔试的考核,是一件挺严肃的事。”从陆向东这里,记者听到了更多背后的故事。比如,陪跑志愿者参赛是不计成绩的,作为对他们付出的肯定与鼓励,他们在完赛后获得是一张陪跑志愿者证书。又比如,让视障跑友参与到上马中来,图的并非“十全十美”式的特殊优待,而是在尽量不影响其他跑友的情况下公平参赛的机会。

没有特殊方阵,和普通跑友一样混编在起点集结区里;准守关门时间,与普通参赛者一样量力而行……在视障者们看来,少些特殊关照,有时正是一份正中下怀的善意。而在上马的赛道上,这样的故事如今已进入到了第四个年头。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