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越来越多的沪上高校招收了女子足球专业的学生
本报记者 徐杨一凡
2019上海市大学生足球联盟联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在11月19日结束的女子超级组5人制决赛中,上海体育学院2比1力克同济大学,摘得了该组别的冠军。这也是上海市大学生足球联盟创立以来诞生的首个女子超级组5人制冠军。而在今天下午,女子11人制超级组的冠军也将产生,上海体育学院和同济大学将再度狭路相逢。为了让更多的女孩子有踢球的平台,让高校女足有更好的发展,女子超级组成为今年联盟对赛事赛制进行改革的最大亮点,这也契合了中国足协“多措并举发展女足,重振女足辉煌”的号召,为中国女足运动的发展贡献了更多力量。
当下,越来越多的学院和大学招收了女子足球专业的学生,并努力训练自己的球队。在此背景之下,上海市大学生校园足球联盟联赛也针对超级组赛制进行了相应改革,增加了女子超级组5人制比赛,以吸引更多的运动员和队伍也能在联盟的舞台上施展拳脚。此前,由于招生数量少和重视程度低,专业女子足球运动员在很多高校都极其罕见,组建超级组女足校队参与比赛更是无从谈起,这也直接导致参与联盟女子超级组赛事的球队向来稀缺,去年更是只有两支队伍凑满了人数参赛,在联盟所有赛事组别中规模最小。
今年,情况有了相当大的改善,上海体育学院、同济大学、上海大学和复旦大学四支队伍加入了超级团队,参赛球队数量较去年翻了一番。遗憾的是,由于报名参赛的运动员人数有限,一些高校仍无法凑出一支能踢11人制比赛的队伍,正因如此,联盟在原有的11人制比赛基础上,特地增设了女子超级组5人制的比赛,以期更多球队能加入到发展校园女足的行列中来,并以此为跳板,使上海女大学生足球水平迎来一个飞跃。
借此,该组别一分为二,迎来了重大变化。同济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将继续作为超级团队的既定团队参加11人竞赛。与此同时,他们将各自抽出一个五人小组,与复旦大学和上海大学进行五人竞赛。女子校园方面则保持了与去年相同的规模和竞赛制度,17支队伍分为四组进行单轮循环赛。
三个组别同时出现高校女足的身影,这是上海市大学生足球联盟的第一次,更在全国范围内扮演了“开路人”的角色。正如上海市大学生足球联盟竞赛部负责人王文胜所言:“联盟尽力为学生提供完整的赛事平台,让更多学生能参与到足球赛事中来,这对于高校足球、上海足球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今年是沪上不少高校首度招收女足特长生,上海大学就是其中之一。据上海大学女子超级组校队主教练王长琦介绍,学校早在去年就开始筹划组建超级组女队,经过研究后,学校在今年将这项计划落实了下来,一共招收了六名运动员,其中四位为一级运动员,两位是二级运动员,而这一次的上海市大学生足球联盟联赛则是她们第一次代表上大参加市级赛事。
在王长琦看来,5人制比赛相对于11人制更加简单易行,对场地设施的要求也来得要少,实际进行比赛时更考验短时间和短距离的小团体配合。“队员对5人制比赛不能算陌生。”王长琦说,“但由于之前一直在做11人制比赛的训练,她们还需要时间进行磨合,也有很多细节需要调整。”
对于5人制比赛,王长琦是有过研究的,甚至还在近期写了一篇相关文章,并前往外地参加了一个全国的5人制足球论坛,“对此我感受颇多。我认为联盟开展5人制比赛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可以进一步推进校园足球的开展。”
“我两年前踢过一次5人制比赛,也就练了半个月左右。我感觉5人制的训练和11人制还是差别很大的。”杨传丽介绍道,她是今年考入上大的新生之一,也是上大超级组女足的一员。在她看来,踢惯了11人制的比赛,想要在5人制比赛中发挥出全部的水平,还需要通过时间和训练的累积,“比如5人制停球要用脚底踩球,而我们习惯于11人制的脚弓停球,还有5人制的攻守转换很快,场地小,根本没时间想那么多,有的时候就是自己身体的第一意识去反应。”不过,她感触最深的还是今年刚组建的上大女足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团队精神,“我们只有六个人,其中三个人都有伤病情况,但我们还是坚持打下来,没有想过逃避。”而这也正是联盟创办5人制比赛的初衷之一:给更多的姑娘们提供一个展现个人能力与团队协作的舞台,让她们不仅能从中体会到足球的快乐,更能学会永不放弃和团结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