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耿抒怀
刘耿
本年度世界杯,女排登顶万众欢腾,男篮失利叹息无数,男足出线之路依旧荆棘密布。“从娃娃抓起”,作为振兴三大球的共识,再被提起。
这个提法是1985年从足球开始,迄今34年,当年的娃娃已有了娃娃,应该继续被抓。可是,他们不愿被抓,像獐子岛的扇贝一样无腿也逃走。比如,今年夏天,北京人大附中三高足球俱乐部的七名高三学生接到了一家中超俱乐部的试训邀请,但家长都希望孩子先参加高考,高考放榜,悉数被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录取,最终没有一人选择试训走职业足球之路。他们宁愿走一条平平的职业之路,也不愿意冒险去闯起伏不定的球星之路。
现在不是抓好抓不好的问题,而是没有娃娃可抓,最尴尬的莫过于此。
“从娃娃抓起”这句口号已经让人看不见其中的决心、耐心,因为这么多年以来,“从娃娃抓起”被一提再提,要么虚张声势,要么敷衍塞责,终于被玩成了“抓娃娃机”——每次充满希望出发,每次眼看娃娃吊起来了,每次娃娃又基本都掉下来了。
这显然不是娃娃的问题,是抓手“肌无力”,“从娃娃抓起”的背后,折射的大都是成人自身的不足。最大的不足是这么多年了,连路径都没有建好,抓取失败的娃娃将无路可走,谁还愿意尝试这小概率成功事件?
日本也走了一条从娃娃抓起的道路,为娃娃设计了自由选择的双轨制:俱乐部选拔和校园足球。天赋绽放较晚的娃娃,即使错过了俱乐部青训营的选拔,通过踢校园足球也一样成材,还不耽误学业。这正应了日本校园足球的一句老话:“只要你自己不放弃,足球不会来淘汰你,你总可以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中国娃娃走的则是一条非此即彼之路,不能自由选择,不能根据变化及时切换轨道,要来了能走得了,走了能回得来。
可是谁愿意走一条只能一条道走到黑、黑了就黑了的路呢?如果设计者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走这样一条路,怎能指望别人家的孩子走呢?于是,走着走着,娃娃就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