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6日 星期六
◆◆导视 年关前的中国足球 柔软的腿毛与刚性的线 国奥为什么进个球都难 门可罗雀火种犹存 老卜干饭
第A02版:专栏 2020-01-17

柔软的腿毛与刚性的线

刘耿

刘耿

VAR(视频助理裁判)引入之后,争议声与引入前相比,音量不分上下。没有VAR之前,是对人工裁判定性不准确的抱怨;有了VAR之后,是对智能裁判定量过严苛的不满。人类还真是一种欲壑难填的生物。

不管怎样,由定性不准确到定量不满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前者是方向性的错误,后者是程度上的瑕疵。VAR的批评者首先得承认这一点。

对VAR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腿毛越线”与实体越线是不同性质的,这条评论就很有代表性:“足球本就不是绝对精确的数学,越位1厘米的进球,和用手把球打进大门或越过门线1米却没算进,本就不是一回事。”

这是一条很有趣的评论,它矛头直指精确性的不人道,却使用了“1厘米”、“1米”这些精确的数字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那么,2厘米、3厘米该怎么算呢?

总是要有一根刚性的线,如果嫌这根线太死板、无弹性,再给这根线划定一个摇摆的范围,那不过是又增加了两根线而已,可是新增加的这两根线仍然是刚性的,依然会让人抱怨弹性不足。有人从2厘米获利,必然有人争取从3厘米获利,如此一来,不仅这根刚性的标准线划不准,就连这条标准线的区间线也划不准,势必重回不公平的老路。

人类梦寐以求追求绝对公平,当这条线有了,却又抱怨绝对公平不近人情。精确的观察工具收回了裁判的自由裁量权,无论客队主队,都不必再担心裁判厚此薄彼,这是一个进步。

至于诟病精准判罚对比赛流畅性的干扰,一是因为技术还没充分发展,处在新旧技术和新旧裁判制度的交接期,必然有许许多多恋旧的人,恋旧往往不是出于理性,而是出于习惯。待VAR更智能化,乃至完全取代肉体裁判,流畅性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比无感支付更流畅。

二是因为足球审美仍然基于现在的比赛欣赏习惯,为什么毫厘之间的厮杀、量子之间的纠缠就不是一种美呢?总有一天,你会这么觉得。

科学已经先行一步,等待人类的审美跟上来。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