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硬核速度超能英雄
第A15版:赛车 2020-02-14

硬核速度超能英雄

章丽倩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在本届奥斯卡颁奖礼上,有一部体育题材电影脱颖而出,就是最终赢得了最佳剪辑和最佳音效剪辑奖的《极速车王》(《Ford v Ferrari》)。这部影片改编自A·J·贝米的纪实小说《地狱驾驶:福特、法拉利和勒芒耐力赛》,讲述1966年在汽车领域的复杂竞争中,福特在商业上受尽法拉利的百般羞辱后,必须在赛车战场上找回面子,而决战的场地就是法国勒芒24小时赛车耐力赛上。当然,艺术创作取自于现实,但与史实记载又不尽相同。所以,来看看影片背后真实与虚构的共舞吧。

自打2013年朗·霍华德那部叫好不叫座的《极速风流》之后,现实题材的赛车体育片越来越不受关注——毕竟谁愿意看赛车歪歪斜斜闷着头连跑两个小时嘛。还好我们有詹姆斯·曼高德终结了这一切,就像是他赖以成名的前作《金刚狼3》一样,他又在传统类型片的命题作文中找到了一点大跌眼镜的新玩意儿。

虽然名为《Ford v.Ferrari》(福特vs法拉利),电影中摆在迈尔斯和谢尔比面前的对手并非法拉利,而是每分钟7000转已臻化境的赛车传说。电影中反复提到的每分钟7000转代表着“周遭一切事物的存在感都会逐渐消散,穿梭于时空当中,能感受到的只有身体”。赛场上的不光是汽车工业的比拼,更多的是迈尔斯代表的人到中年壮志未酬和谢尔比的身残志坚追梦赤子心,人的作用就像超能英雄电影中的“英雄”,而非那只为吸引眼球的“超能”。

当年,

法拉利差点就“跟”了福特

收购未果,福特大战法拉利,有伏笔,有高潮,合情合理。但其实,当年福特二世的收购计划,真的只差一点儿就成功了。

当年,福特二世打上法拉利的主意,很关键的一个原因是,前者想要打破消费者认为福特是“一家给老年人生产汽车的公司”的固有印象。他希望在保证福特汽车可靠耐用性的基础上,为品牌注入更多的吸引力,尤其希望赢得年轻人的关注。所以,当福特二世发现法拉利正处于“待售”状态,而后者又是勒芒24小时耐力赛的霸主时,自然就主动出击了。

1963年5月21日,当时的福特副总裁唐·弗莱尔率一众高管抵达马拉内罗,就收购计划,与恩佐·法拉利和几个当地的律师展开商谈。一开始,双方似乎谈得很顺利,不过,当恩佐·法拉利翻看到收购文书中的某一页时,他从西装口袋中抽出了钢笔,并在一段文字的左边空白处写下了两行意大利文,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不行,这条我不能接受!”

想买?不卖了!惹恼恩佐·法拉利的那项条款是,待福特完成收购后,将全权接过法拉利的赛车决策权。原先,恩佐·法拉利已初步同意被收购,也和福特的人周旋了许久,但触及原则性问题,这怎么能忍?后来,他给福特的人留下了一句话,“告诉他,他不是亨利·福特,他只是亨利·福特二世。”

勒芒24小时耐力赛

这是什么神仙赛事?

勒芒,这是一个位于巴黎西南方向的法国小城,常住人口仅20万左右。勒芒与赛车运动的最初缘起,是当时的西方汽车俱乐部为测试汽车除极速之外的性能(如耐用性、稳定性等),所以开始在这座小城里办起了比赛。想在那里赢得冠军,就得在24小时中跑出最长的里程数。后来,经过发展与补充,勒芒24小时耐力赛的竞赛模式被确定了下来。

一般的汽车耐力赛,距离通常在500至1000公里间,不过勒芒24小时耐力赛的“胃口”大得多,全程可以达到5000公里左右。比赛在一条环形赛道上进行,所以通俗一点说,就是连续24个小时的跑圈。

在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中,每辆赛车配备三名车手,他们轮流驾驶与休息。每位车手的连续驾驶时间不超过4小时,而主车手的总驾驶时间则不可超过14小时。既有时长的考验,也有距离的压力,所以无论对赛车性能还是车手的技术与耐力来说,这项赛事都是足够“魔鬼”的考验。

按照赛事规定,比赛过程中所有的加油、换胎与维修时间都会被算在24小时的这个规定时长内,最后,哪辆赛车的行驶里程最长,哪辆赛车就获胜了。

这项赛事得名于地名,又因其“魔鬼”难度而扬名。由于并不像F1那样每年都有遍布世界的众多分站赛,所以容易给人一种只可远观的感觉。

影片中的5大“欺骗”

1.1966年勒芒,恩佐·法拉利在现场?

《极速车王》的导演詹姆斯·曼高德承认,这是他在影片中最大的谎言,因为现实中,恩佐·法拉利并没有出现在那次比赛的现场。

“是我坚持要让他在影片场景中出现。我无法忍受让他只是在电话或者广播中参与剧情,我做不到。对不起!”詹姆斯·曼高德在接受采访时澄清道。

2.编出来的加利福尼亚赛

影片中的某些比赛场景,现实中并没有发生过。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影片中在加利福尼亚州柳树泉赛道的那场比赛。这样的虚构能有效推动角色的发展。设置一些虚拟的场景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导演坚持所有情节和场景都要照搬现实,那就太难了。

3.三个男人之间的巨大冲撞?

影片中,肯·迈尔斯和卡罗尔·谢尔比经常会与福特的高层发生冲突,尤其容易跟福特的里奥·毕比闹起来。如何在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上跑出好成绩,肯·迈尔斯有很多想法,但福特的高层总在对他说“不”。现实中的情况是,利奥·毕比确实觉得肯·迈尔斯有时太冒险、激进了,但这几个真实人物间的关系,并没有像影片中所呈现的那般剑拔弩张。

4.他俩几乎“DIY”了福特GT40?

在《极速车王》中,福特GT40赛车的诞生几乎都要归功于肯·迈尔斯和卡罗尔·谢尔比。他俩一边与利奥·毕比斗智斗勇,一边又“任性”地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做了大部分的事。

但比对现实的话,不难发现,这是又一次的艺术化处理,目的是让他俩的主角光环更闪亮。现实生活中,所有赛车的成功都是团队的成功,福特的高层和工程师们都为GT40的诞生出了大力气。

5.踩着福特,搭上了菲亚特?

在这部影片中,法拉利似乎利用与福特的谈判来诱使菲亚特购买其股份。当时,法拉利的营收情况在下降,正急需一位投资者。影片中的恩佐·法拉利向菲亚特发出了这样的信号——如果你不打算购买我的股份,那福特会买。

现实中的那段历史并非如此。没错,法拉利是被菲亚特收购了,而且也如恩佐·法拉利所坚持的那样,被收购后一直保持着独立运营。但是,这次收购事件发生在1969年,是福特在1966年勒芒赛扬眉吐气后的3年之后。距离福特与法拉利眉来眼去的1963年,那就隔得更久了。

这两条,都是真的!

1.迈尔斯真的开过二战坦克

和平年代的人很难确切回答,坦克与赛车间有怎样的驾驶共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肯·迈尔斯加入过英国的防空部队,参加过二战,也在战场上驾驶过坦克。甚至有资料显示,他还参与过诺曼底登陆的那场战斗。后来,肯·迈尔斯练出了维修坦克的技能。退役后,他还一度把修车当做过营生手段。

2.导演是一位“赛车小白”

导演詹姆斯·曼高德承认,在拍摄这部影片前,他从未对赛车运动生出过兴趣,无论是对驾驶赛车还是观看比赛,都没兴趣。但是——他喜欢与赛车相关的真实故事,喜欢那些耀眼的车手,尽管他对规则、赛制可谓一窍不通。最后,当詹姆斯·曼高德导演终于完成这部影片的拍摄时,他感慨,把这个故事搬进影院的难度,简直不亚于把一辆汽车弄上赛道。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