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降薪是大方向,职业球员更需要和俱乐部、联赛乃至整个社会共克时艰。不过,降薪的前提,是尊重现有契约,是加强协调沟通。写在合同里的年薪,当然不能随便更改,但不直接写在合同里的赢球奖金,完全可以适当下调。
中超应该怎么降薪?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协调沟通必不可少。在成熟的欧洲职业足坛,职业联盟本身就是一个“公司”,会根据市场调节沟通各方意见、落实各项政策,最终目的是生存第一、谋求共赢。
目前,不堪重负、内心希望减薪的中超俱乐部,为了不得罪球员,不愿主动提出降薪,而是希望中国足协出台指导意见再执行。面对俱乐部踢皮球,中国足协其实也很难,国外职业俱乐部都是自己主动降薪,各国足协没有任何号召,再说给球员发工资的是俱乐部,中国足协来号召降薪未必合适。
中超降薪的尴尬,其实也凸显了中超这个所谓职业联赛,其实很不职业。中超联赛既没有中超职业联盟,也没有类似国外能维护球员群体利益的球员工会,由此推行降薪的协调成本太高,最终落地的可能性不大。有圈内人士直言,中国职业足球发展并不完善,职业意识不强,缺乏一个类似意甲联盟这样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机构。写入《中国足球改革方案》的中超职业联盟至今难产,表明足球改革前行之路十分艰难。
目前,中超外援远比本土球员更应该被降薪。如果只是对中国本土球员推行降薪政策,那纯粹是“欺负老实人”。当然,外援相比中国本土球员,维权意识更强,限薪难度更大。大牌外援都配备大牌律师和经纪人团队,一旦产生劳资纠纷就能上诉国际足联,中超俱乐部一般就“欺软怕硬”,不敢对外援“下刀”。
如果中超真要推行降薪,在笔者看来,更不能忘却一个特殊群体:归化入籍球员,尤其是广州恒大为代表操作的一大批非血缘归化球员。这批球员虽然加入了中国国籍,但享受的依旧是外援们千万欧元的级别。对归化球员如何降薪,其实十分考验智慧。众所周知,这些归化球员的背后,就是高薪吸引,更丰厚的合同让他们做出入籍决定。如果真要对非血缘归化球员强制推行降薪,理论上存在着不小的违约风险。真要对非血缘归化球员进行降薪,有关俱乐部等也要思考周全、谨慎实施,做可行性和不可行性研究,做好应对预案。
年薪一般都写入了球员的工作合同,绝不能以降薪作为理由悍然违背契约,必须尊重相关的劳动契约,并把保护球员利益放在首位。然而,中超的收入和欧洲不同,欧洲球员收入以固定年薪为主,赢球奖金占比很小。相比之下,中超球员的收入,除了写入合同的固定年薪外,往往还有未必写入合同细则、数额不菲的赢球奖金。广州恒大在2013赛季夺得亚冠冠军,球队赛季总奖金高达1.63亿人民币,七年过去了,中超奖金进一步水涨船高。在疫情之下,比赛奖金这块如果没有写入球员合同细则,完全存在“适当下调”的操作空间。摘自《上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