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上海嘉定城发博击足球队在西安2比2战平西安大兴队,从而以两回合4比2的总比分,成功挺进新赛季的中乙联赛。这是除上海绿地申花、上海上港以及上海申鑫外,沪上足坛迎来的又一支职业联赛。
在西安比赛的场边,有不少球迷为一名客队球员欢呼着,那就是曹驩。1983年出生的他曾效力于上海中远,并且跟随球队前往西安,重情义的西安球迷从来不会忘记 “自家人”,而这一声欢呼,也把他的记忆,带回到当年的岁月里。
本版撰稿 首席记者 刘闻超
家住南翔镇,博击是缘分
新冠肺炎疫情得到基本控制之后,博击队重新集结投入训练,对老将曹驩来说,这样的规律作息和十多年前刚上一队时没什么两样,要说有什么区别或许就是身边队友的年纪:“以前刚上一队时,我是最年轻的,现在的队里,我成了最年长的一个。”这支博击队中,有许多曹驩的老朋友,甚至许多上海球迷都对他们不陌生。比如刚刚在上个月加盟球队的助理教练毛剑卿,又比如曾经效力过申花的刘峻楠、许琦等:“小毛以前在西安时,我们还一起做过队友,现在他倒是成了教练了。”
由于新赛季何时开始目前没有明确说法,因此博击队更多时候还是按照教练组制定的计划按部就班进行备战,同时为了响应中国足协“春季大练兵”的要求,俱乐部还将每名球员的测试情况逐一上报。这家从业余俱乐部一路打到职业联赛的小规模球会,在一些细节之处一直做得比较规范,这或许也是曹 选择在职业生涯末期来到这里的原因之一。2009赛季结束离开陕西浐灞之后,曹驩加盟了中甲湖南湘涛,随后又在熟人牵线之下前往中乙江西联盛踢了两年球,原本他甚至已经做好了退役打算,可最终还是放不下,“张晨(原中远、申花门将)之前就来到了博击,他也和我说,这里挺不错的,各方面比较规范,加上其实我自己家就在南翔镇,所以可能也是缘分,我就一起过来了。而且我觉得,我还放不下足球。”
加盟球队的第一年,曹驩就和队友们一起完成了冲乙,并且在足协杯赛场上,历史性地以业余球会身份跻身32强。尽管已是37岁的老将,但曹 在中卫位置上的防守意识和经验,依然足够令全队受用。“有老曹在后面,大家就放心。”去年年底,曾临时带队冲乙成功的俱乐部总经理王洪亮说。
过去一段时间,老曹挺忙的,除了日常训练之外,他和其他队友一样,积极投入到俱乐部为疫情防控做捐赠等一系列公益活动当中。经历过2003年“非典”的曹驩坦言,这次疫情相比当年确实更为严重,“那个时候基本上也就是在家为主,没有像现在这样那么多‘措施’,当然作为球员,我们当时也不太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基本上都是球队大巴统一来接,或者家人开车送去基地。这次疫情期间,大家就待在家里,平时多注意消毒和通风,我也看到了许多报道,所有人付出了很多努力,希望一切赶快过去。”为了缓解口罩等防疫物资的紧缺状况,曹驩所在的博击俱乐部,在投资人陆建军的带动下,还成立了一家防护用品公司,从注册到日产30万只民用口罩(经检测合格),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包括曹驩在内,现在全队上下戴的口罩都是来自“自家生产和制造”。
和范志毅这些大哥踢球压力不小
如果不是主动聊起,或许很多人都已经淡忘,曾经在甲A联赛的赛场上,也曾有过一项围绕年轻球员打造的政策。当时,出生于为1981-1982年龄段的奥运适龄年龄段作为新鲜血液,中国足协在2002赛季出台了特殊的“U21政策”,即规定在联赛中,每队必须有至少两名U21球员出场。放在当年的上海中远队里,1983年出生的曹驩是被选入一线队的一员,和他同一年龄段的,还有赵作峻、华尔康、詹可强,以及现今执教申花预备队的王赟等。
“我和赵作峻一起上的一队,住一个房间,差不多从2003-2004赛季开始,我和郑涛两个人在左后卫位置上交替,谁状态好谁上,那个时候包括我在内,俱乐部一下子抽调了多名U21球员。虽然年纪小,但我们各自都具备了一定特点,是真的能够为球队所用,而不是现在有些时候给人应对‘政策’的感觉。”曹驩说。那批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中,王赟是最先成为主力的一员,他是徐泽宪口中的“中国小罗”,而在曹驩之前占据球队左后卫位置的,一个是成亮,另一个就是吴承瑛。与后者一样,同为上海籍球员的曹驩,也以体能好、作风硬朗著称,“冬训的时候,乐华(原中远法国籍主帅)把我带上了一队,那个时候我们中远的实力强,老球员也不少,年轻一点的当中有李彦、沈涵他们,最小的一批里,我踢左边,赵作峻踢右边,王 在中间能跑能控,踢个前腰也没问题……”队内的体测当中,曹驩、郑涛和赵作峻基本都没跌出过前三,这正好弥补了球队核心阵容略显老化的不足。
那支中远队里,球星不少、人气也高,曹 刚进一队的那个赛季,恰好是范志毅在球队的最后一年,此外还有成耀东、吴兵、申思、祁宏,再到之后的李彦、沈涵、忻峰等,这些人中如今有些做起了青训,有些转型成为解说员、评论员,沈涵在上港俱乐部成为梯队教练,而忻峰身在国家队辅佐李铁。曹驩说,刚上一队那会儿,还没空去想什么梦想,倒是和老大哥们一起踢球这件事压力不小,“那个时候还小,想不了那么多,总觉得能够上一队很不错了,那个年代,没有特点的人肯定上不去。进了一队后就好好训练,一点点往前走。和老大哥们一起训练,如果有些球没处理好,容易被他们说,踢球嘛,在场上情绪之下肯定没好话的,很多年轻人应该都是这么过来的,他们作为年轻球员时也是如此。”这些人中,吴兵脾气最好,沈涵、李彦等人时间久了也成了大哥乃至好朋友,所有这些表象之下,凸显的其实也是当时足球人才数量颇为鼎盛的现实,用曹驩的话说就是:“包括我们,全国范围内当时这批U21,放到现在各支球队里,肯定都会有机会。”
刚进一队时工资是每月1200元
现在效力嘉定博击,曹驩也和许多年轻球员一样,在球队宿舍过着简单的生活。有人问他会不会觉得无聊,他的着眼点却放在那最纯粹的快乐上:“之所以没退役,首先是我觉得我这个岁数还能踢,确实我也喜欢踢球,真叫我现在就放弃,我也不知道要做什么。其次就是我喜欢足球的生活环境,大家聚在一起踢球,下了场聊聊天,我喜欢这样的节奏。”
那个时候,日子是快乐的,生活是纯粹的。曹驩至今还记得,自己刚上一队时的情形,“我们住在金桥基地,小队员两人一间,老的一批都是走训。刚刚进一队的时候,我的工资是1200元,要说挣钱的话,主要就是挣奖金,一场比赛主力打满全场的话应该是27000元左右,和现在当然是不能比,一些争冠球队关键场次中,一场比赛差不多每个人就要20万元了。”1983年龄段与之后1988、1991-1992年龄段相似,都并非奥运适龄段,在机遇上相较1981-1982、1985-1986、1989-1990等要相对弱一些,这是不争的事实,若非如此,中国足坛当年也不会出现那么多改年龄的故事了。放眼这批1983年龄段,真正在国字号留下过印记的,可能也就是王 。年龄差别最直接的体现,还在于收入,当然,这些相当一部分也都是足球层面以外的事情了,对曹驩来说,没有必要一直纠结于此,更何况,他也经历过属于自己的最好岁月。
“2006年开始球队去西安了,也许很多人说,那是球队的一次命运转折,可能也有一些人感触比较深,但是对当时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来说还行,毕竟还小,又没有成家。球队在西安一度活得也挺好,工资虽然不是最高,但也不低了,一个月1万到2万元在当时的西安来说算是绝对的高薪,有一年(2008赛季)我们还是联赛半程冠军,印象中球队当时一直在赢球,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赢了四场,单单赢球奖金就要十几万了,那段时间从生活到球队氛围和成绩,应该都是最好的。”曹驩说。当时的中超纵有万般故事,但是对于逐渐进入当打之年的曹驩而言,却也是坐稳球队主力的一段时期。去西安前,他认识了现在的妻子,自始至终小两口也没有因为一度要分居两地而闹变扭,“当时是刚刚在一起,整体上她一直比较支持我,很感谢她。”现在,曹驩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去年11月,他随博击队在西安完成冲乙。多年前,一支上海球队迁至西安,如今又有一支上海的职业联赛球队在这座古城诞生,不得不说是一种缘分。
外援不听话?训练场上“踢”他们!
效力西安时的最后一年,曹驩在伤病中度过,训练中和李毅的一次对抗,致使膝盖内侧副韧带断裂。受伤之后他几乎缺席了一整个赛季,这段时间里,球队从教练到阵容也发生不小变化。伤好之后没多久,他就加盟了中甲湖南湘涛,“毕竟长时间没有比赛,新教练也不熟悉你,那个时候结婚了又有了房贷,简单来说,如果没有比赛可踢就等于没收入了。”一定程度上而言,这次受伤也成为曹驩 整个职业生涯的转折,不过时至今日,他从来没有责怪过李毅,“踢球嘛,也正常,我们那个时候的训练和比赛,节奏与强度都很厉害。”
还有一些小故事,足以说明当时那个年代的足球氛围,“以前甲A时期的外援质量也不错,别的不说,我们队的奎瓦斯就很出色,当时转会费人民币1000万过来的,算是重金加盟了,还有阿尔希诺,他因为脚上有伤,很多时候一个星期只练两天,但是上了球场还是随便踢。我记得那个时候去日本拉练比赛,很多巴西人看到他都很尊敬,他在巴西的俱乐部效力时,小罗也曾是他的替补,若非受伤应该也不会来中国踢球。当时大多数外援过来之后,都非常投入,融入方面也没有问题,甚至于在训练场上要是他们不听话,中国球员也会‘踢’他们,场下他们也很客气,归根结底当时的收入差距不像现在这么大,技术能力上来说,本土球员虽然没他们出挑,但也不至于说不能踢,这样一来互相配合就更加顺畅一些,不像现在,基本上每支球队都是老外在带着本土球员踢,身价层面更没得比……”
曹驩说,现在一有时间,他也会看一些中超比赛,要说传统南派打法,可能也只有在上港身上才看得到一些,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踢球的人少了,反倒是人们对足球的追求不像当初那般纯粹与热枕,“以前没有特点上不了一队,现在稍微出挑一点就可以上一队。对年轻球员来说,轻轻松松达到千万身家,拿着百万甚至千万年薪,容易失去追求和目标。当时来说,大部分球员还是一步步上去的,更加明白积累和珍惜的意义吧,当然,这些也并非完全是球员本身的问题。”每次看到曹驩,小他三岁的毛剑卿总是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老队员,依然对足球怀有梦想!”用曹驩自己的话来说,虽然没有去过国字号,虽然只是生于1983这样一个尴尬的年龄段,但所有这一切,都不影响他对足球的热爱与不舍,“有时候我老婆会和我说,别踢了吧?可我扪心自问,不踢球要立刻转型的话,我应该去做什么?我知道总有一天我会放下足球,但至少不是现在,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继续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