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匪夷所思的新闻在网络上被传得沸沸扬扬——印度向联合国相关组织申遗中国象棋!没错,印度在申遗中国象棋,而且已经申请了六次,虽然次次都被驳回。联合国相关组织反对的理由很简单:“汉字认识不?”他们也有他们的歪理:中国象棋里有象,而大象是起源于印度……
但随后又有媒体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称,印度从未申报过中国象棋,更不用说像网传的那样被拒六次。
为把“中国象棋”据为己有印度煞费苦心抛出两“铁证”
为了证明中国象棋是“舶来品”,印度抛出了两条看似合理的“铁证”。
其一是“波斯象棋起源于印度,中国丝绸之路将其带回,然后发展成了中国象棋”。就目前的确定的历史,六世纪的时候,印度人带着恰图兰卡(印度象棋,已基本绝迹)传播到波斯帝国,并且演化出了波斯象棋。再加上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的影响,所以印度人理所当然觉得,中国象棋是从西域的波斯象棋学习后改进的。
第二条就是说中国古代没有大象,而象棋原始名称叫做“象戏”,没有大象,中国象棋就是无根之萍,站不住脚,所以它就是“舶来品”,只不过在中国发扬光大了而已。
象棋特级大师王斌一一驳斥
象棋战国时就有记载
对于印度抛出的“铁证”,记者采访了江苏省著名的象棋特级大师王斌。作为2003年就晋升为特级大师的著名棋手,王斌近些年一直致力于在东南亚推广中国象棋。针对丝绸之路带回“中国象棋”的说法,王斌觉得太想当然。
王斌表示,虽然他并非搞中国象棋历史研究,但作为业内人士他对中国象棋的历史还是有所了解的:“我知道战国的时候,关于象棋的记载就有存在。目前的中国象棋基本定型于北宋,因为棋子中的‘炮’基本在那个时候才有。不过肯定不是唐宋时期才诞生,没有前期千余年的积累,北宋不可能突然就诞生了规则成熟的中国象棋。”
至于印度提出的中国古代没有大象,因此就不可能创造出象棋,其实更加站不住脚。因为在西晋的《帝王世纪》中有过记载,“舜死苍梧下,群象常为之耕”,也就是说,夏商之前,中国早就有大象分布。
此外,王斌表示:“三国时期‘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那可是上过小学课文的。虽说曹冲到底称没称还存在争议,但《三国志》中可是明确记载了孙权向曹操赠送了大象的事。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是有大象的,以这个理由认为中国象棋是‘舶来品’站不住脚。”
摘自《扬子晚报》
“六次申遗”的说法站不住脚
14日,国内媒体一篇题为《印度申遗中国象棋六次被拒》的新闻登上微博热搜前三位。然而在记者向业内专家了解情况后,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印度从未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过申报。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巴莫曲布嫫指出,各缔约国申报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遗产项目名称及其所有申报材料都能在教科文组织官网查阅,其中并没有印度提出申报中国象棋的任何记录。
而由于申报名额的限制,加之中国境内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比丰富,国家层面在申遗工作中需要综合多方考虑,并非外界所想的那样轻松。
巴莫曲布嫫从2007年就开始参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各类法定会议,审议各缔约国提名的非遗项目正是政府间委员会年度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
“(印度申报中国象棋)是从来没有的事,更不用说像报道说的那样被拒六次。”她对记者表示。
“教科文组织在信息公开方面的工作有条不紊,每年的项目申报都是透明的。大家都能(在网上)看见各国申报了什么项目,都是查得到的。印度从未申报过中国象棋。”
“通过一个项目申报要经过好多次会议,审查机构至少要开三次评审会,此后委员会要在年度常会上进行审查,作出最后决议。所有的决议草案都会在常会之前上传到网上。如果说最终被退回了,那么也会公开被退回的决议。”
从各方面的信息来看,“印度六次申遗中国象棋被拒”的说法都难以站住脚。
在中国象棋圈内,这桩“新闻”也引发了关注。一位中国象棋界的资深人士表示,自己也是从网络上看到印度申遗中国象棋的说法,此前未有听说。“我只知道印度正计划想要加入亚洲象棋联合会,还派人来参加会议。”
虽然印度申报中国象棋并不属实,但一些网友尤其是象棋爱好者的疑问却仍旧存在:为什么中国没有向教科文组织申报象棋?据记者查阅,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公布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棋类项目一共有五项,包括“象棋”三项(含蒙古族象棋),“围棋”两项。这表明国家层面对这类传统棋类项目给予了高度重视。虽然“象棋”尚未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这并不代表象棋的地位被忽视。摘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