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区委书记杲云(右二)调研黄浦体育工作
进运动场馆需量体温
线上比赛的参与者
申城“申”机
■编者按:阳光总在风雨后,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复市,上海体育事业正在从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中走出来,迎来复苏的阳光。在上海市体育局指导下,各区体育局正积极有序推进体育企业复工复产复市。《东方体育日报》集中走访了一些区体育相关部门,记录他们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的生动故事。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往日繁华的南京路步行街上游人寥寥,此前有许多人散步休闲的人民公园也冷清了不少,但黄浦体育的热度却在一路逆势上扬。体育企业“爆款不断”、健身培训转型线上、赛事创新层出不穷……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黄浦体育人奋勇争先,用“店小二”精神服务体育企业、培育探索新模式,以创新、敢为的精神寻找黄浦体育复苏的新生机。
服务企业 扩大体育“朋友圈”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丁荣 李一平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公共体育场所的管理是阻击疫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疫情防控指导和管理工作中,黄浦区除了暂停区属体育场所的对外开放外,并没有“一刀切”地禁止经营性体育场所的运营。坚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并根据市、区相关规定先后制定发布了《黄浦区经营性体育场所复工指引》1.0和2.0版,方便体育场所理解执行。为了保证这些经营性体育场所的防疫工作,黄浦区体育局进行了一轮地毯式的排摸和检查。
排摸初期,黄浦区体育局按照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提供的企业清单进行逐一上门排摸,并实时对排摸情况进行记录和上报。但随着排摸的深入,黄浦区体育局发现了一些名单上并没有的企业。由于市场监督管理局提供的清单以在黄浦区注册的企业为准,但不少企业虽然不是在黄浦注册,但也有相应门店开设在黄浦区。随着排摸工作不断开展,清单上的体育企业名单从188家增加到了271家。
目前,除了尚未开业的61家相关企业外,黄浦区体育局对其他相关企业都进行了调研走访,在确保防疫工作进行的同时沉下心来和企业谈心。一方面安抚企业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时的迷茫,同时借此机会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从“管理者”转变为“店小二”,黄浦区体育局通过指导、服务企业共渡难关的这种“战友情”,与辖区绝大部分体育企业建立起了良性沟通和反馈机制,未来将引导他们更多参与到黄浦区体育事业发展之中,黄浦体育的“朋友圈”再一次得到了扩大。
黄浦区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沈云表示:“以前我们更多关注高危险性体育项目和场所,通过这次防疫排查工作,我们对辖区内的体育企业和经营性体育场所有了更全面的联系和认知,从大型体育企业到中小微企业,再到工作室,我们把黄浦体育的‘家底’摸清了。”
模式创新 全民健身“爆款不断”
冬天终将过去,春天总会到来。如何在如今的体育行业大环境中以创新理念探索全民健身的新模式、新业态,黄浦体育局心中早有规划。“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意识到线上赛事活动不单是一个特殊时期中的替代方案,更是体育赛事今后发展的一个趋势。”在黄浦区体育局副局长潘敏虹看来,随着5G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的与时俱进,线上体育赛事会逐渐成为体育产业中的一块重要版图。
2月24日,黄浦区体育局发布了“黄浦·我来赛”2020年黄浦区第三届市民运动会重点赛事推介,共有31家单位的52份标书参与了27个项目的投标。近日,黄浦区体育局也公布了最终的入选名单。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与往年相同的线下赛事部分外,今年的“黄浦·我来赛”还对办赛单位提出了线上赛事能办则办的要求,希望赛事公司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同时提交线上和线下“双方案”。面对疫情和长远发展,企业开展线上业务同样是一条“另谋生机”的出路。黄浦区内的红双喜和圣巴文化两家体育企业就是成功转型的典型案例。
圣巴(上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顾卫峰与黄浦体育结缘已有16年时间了,其间顾卫峰与区体育局携手进行轮滑运动的推广成为黄浦区的“一区一品”运动项目。作为国内轮滑行业的头部企业,圣巴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线下赛事受到了很大冲击,原定今年举行的世界轮滑锦标赛、亚洲轮滑锦标赛等十几项赛事因故延期或取消。面对困难,圣巴公司积极转变思路,将线下项目转型到线上来做。经过努力,圣巴成功地开展了云赛事、在抖音上进行了超过100场的公益直播,分享轮滑行业优质内容,吸引数十万人次收看。同时,圣巴还为援鄂医疗人员家庭赠送了轮滑培训课,以此致敬最美逆行者。据悉,后续圣巴还将和黄浦区相关部门携手打造中国首个轮滑产业基地,助力黄浦区“一区一品”项目做大做强。
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最近在家里打球上了瘾,他化身“直播带货网红”,向大家推荐一款乒乓球回弹训练器。其实,这是红双喜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推出的一个“爆款”,能让乒乓爱好者在家里自己打球。除了回弹训练器,红双喜还推出了业内首个能够水洗的乒乓拍和羽毛球拍。用新材料代替木质结构,球拍可以水洗、消毒,非常符合疫情期间卫生安全运动的要求。同时,四款不同尺寸的家用乒乓球台也颇受追捧,不打球的时候,球台可以一拆为二,当书桌、当茶几用,符合家用特性。疫情期间,尽管红双喜的线下门店尚未开张,但线上订单量激增,一季度销售额同比去年上涨了10%,家用乒乓球台还一度出现了缺货的现象。红双喜市场部总经理管亚松表示,正是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地研发新产品的“创新基因”让红双喜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能够频出“网红爆款”,化危为机。
近年来,黄浦区力推“夜间经济”,希望通过夜间经济的新动能点燃时尚街区新活力。相同的道理同样也可以适用在体育行业上。考虑到市民的日常上班、生活的作息时间和夏季的气温,把体育赛事活动放到夜间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据了解,今年起黄浦区体育局将大力推行夜间体育赛事活动,推动体育产业夜间经济发展。与此同时,黄浦区还在大力打造具有上海特色的品牌体育赛事,今年将推出首届石库门弄堂运动会,通过体育赛事传递纯正的海派文化。
黄浦区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沈云表示,通过一系列新模式、新业态的创新实践,黄浦体育正快速从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中走出来,展现勃勃生机,“我们作为体育人,始终保持着信心,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黄浦体育正在蓄势待发,未来会更精彩!”
危中寻机
赛事培训“云上线”
线下体育赛事无法举办,线下培训暂缓,在寸土寸金的黄浦区,市民依托赛事活动和公共场所的健身需求本就旺盛,如何满足市民的这份“刚需”?黄浦区体育局在困境中寻求新的机会,通过转型线上,构建起了“云健身”、“云赛事”的新体系,在特殊时期尽可能地满足市民的健身需求。
2月12日,在大部分市民开始逐步复工后,黄浦区体育局依托“黄浦运动派”微信公众号,率先推出了居家健身“一周一练”的“云健身”指导,通过邀请专业教练录制视频,指导市民学习一套练习时长约2分钟,包含八个体式的健身瑜伽动作。健身指导视频在编排上选择简单易学、经典动作进行串联,即使是瑜伽初学者也能跟着视频练起来。到目前为止,“黄浦运动派”已陆续发布了七个项目的八套视频,让市民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达到科学健身的效果。
“前期我们推出的‘一周一练’取得了不错的反响,那么我们就在想,是否可以把体育赛事也搬到线上来做,增加市民参加体育锻炼的获得感。”据黄浦区体育事业发展指导中心主任李皑介绍,在“一周一练”成功的基础上,黄浦区体育局又推出了全民万步走的“云挑战赛”活动,市民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记录每天的行走步数参与挑战,排名前列者还能获得精美的礼品。
4月2日,黄浦区体育局又推出了“一月一赛”系列的第二个活动——空中健身挑战赛,通过亲子组一分钟抬腿碰脚挑战和成人组一分钟平板支撑挑战,吸引市民在家开展体育锻炼,强健体魄。线上健身、线上赛事的模式其实早已不新鲜,但在特殊时期,怎么通过网络促进市民锻炼,保证市民的参与性和获得感,一直是黄浦区体育局探索的要点。黄浦体育的线上活动既注重模式创新,更追求切实落地的效果。据统计,通过“一周一练”和“一月一赛”的线上体育探索,已有超过6000人次的市民参与到了黄浦区的线上体育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