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1日 星期三
整合资源做服务  扶持新兴项目“自我造血” MAGIC3席卷申城地标商圈
第A12版:青少年体育 2020-10-19

整合资源做服务 扶持新兴项目“自我造血”

李一平

本报记者 李一平

打造竞技体育“编外”正规军

上海东冠青少年攀岩俱乐部成立于2016年,俱乐部的创始人毛作亮介绍,最早起这个名字是代表了“争东方冠军”之意,同样也表达了毛作亮对于俱乐部能培养出真正冠军的殷切期望。

在获得社会培养基地这个称号前,毛作亮一直有种“无根浮萍”的感觉——虽然这几年已经有不少队员在市运会、全国赛事中参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有时总有一种个人办训“单打独斗”的无力感。没有传统的少体校培养机制和一、二、三线队概念,社会力量办训就成了攀岩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的一条“独木桥”。

从最早2004年时上海只有四家攀岩馆,到目前上海至少有30家攀岩馆,玩攀岩的人多了,但正正经经沉下心来做攀岩青少年培训,甚至是办训的,却没有增加多少。在毛作亮看来,“高危”、“小众”这些概念都是制约攀岩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的因素。“我们一直想推动攀岩运动走进校园,但最早的时候一直碰壁。”为什么?因为不少校长一听到攀岩被列入了高危险性运动,立马就拒绝了毛作亮的请求,缺少相应渠道的帮助,让攀岩进入校园的脚步缓慢了不少,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基层运动员的招生基数。

好在这些年在东冠青少年攀岩俱乐部的努力经营下,逐渐取得了徐汇、奉贤两个区的体育局、教育局的认可,也让毛作亮获得了不少宝贵的生源,得以进一步培养出了不少优秀的运动员。

获评社会培养基地,对于东冠来说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来自官方的认可。成为“正规军”,也让毛作亮对于未来推进攀岩进校园有了不少的信心。“现在我这里坚持业余训练的小朋友只有30多个,将来我计划一步步扩大到300个。”有了基数的积淀,东冠也有望培养出一个又一个的“东方冠军”。

整合资源

加速“自我造血能力”

比起攀岩来说,高尔夫和马术两项运动则要“吃香”得多,但作为昔日市民印象里的“贵族运动”,社会组织办训也面临不小的困难。首当其冲的当然是经费问题,比起足球只需要一只足球,乒乓球只需要一副拍子,高尔夫对于装备的要求则要高得多,马术更不用多说,即使是一匹用来青少年训练的Pony马,驯养费用也不是一般家庭能承担得起的。

这次被评为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精英基地的上海乐派特马术俱乐部成立于2009年,是中国马术协会、上海市马术协会的团体会员。创始人潘拥军介绍,目前俱乐部拥有80余匹马,光是每天照料这些马匹的费用,就不是一笔小钱。虽然面临不小的经营压力,但俱乐部对于精英选手一直有着极大力度的扶持和补贴,不仅课时费基本只有一半,教练更是相当于免费教学。为了维持办训,俱乐部一直是采用通过正常经营补贴办训的模式支撑培养运动员。

这次有了社会培养基地的招牌,在政府的支持资金之外,更宝贵的是上海市体育局、上海市教委的渠道资源。目前,俱乐部正在开展马术进校园活动,通过与学校合作,把马术作为校园体育特色开展,让俱乐部拓宽了经营模式之余,也获得了更多选材的机会。

“未来,我们还将准备进一步细分,面向普通学生开展普及课程,对有兴趣、有天赋的孩子开设精英课程,打造马术运动员的‘金字塔’。”

与乐派特相似,获评高尔夫项目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精英基地的上海昱同体育投资有限公司于2004年在静安体育局、静安区少体校的指导下成立了静安区青少年高尔夫球队,并已与静安区的九所小学、初中达成合作,由专业教练为学生们开展体育课和拓展课,激发兴趣、发掘人才。

获评社会培养基地,也让公司的正常经营工作好了不少,创始人朱彤彤表示:“不少家长看到我们是市体育局认可的单位,就会信任很多,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我们。”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