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宝山区刚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走进体院宣讲
华东理工乒乓球俱乐部选手李昊参加二青会比赛
本报记者 李一平
前不久,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学校、特别是高校未来将在青少年运动人才的培养上发挥更加重要的内容。而今年,上海市体育局面向社会力量首次评选了“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积极吸纳社会力量,搭建申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体系。目前,在首批获评的35家社会培养基地中,就有两家社会培养基地与高校达成了合作,社会力量与高校是否能发挥出1+1大于2的作用?
携手体院武术学院强化师资提升办训
上海宝山区刚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成立于2017年,在这次的“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的评选中,刚锋是20家“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中唯一武术类体育社会组织,武术也是其中唯一入选的非奥项目。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虽然武术的修行和造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天赋和努力,但师父作为领路人同样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性。目前,上海宝山区刚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现有专业武术资质教练员50余名,大部分毕业于专业体育院校和武术运动学校,俱乐部的董事刘秀华和总经理蔡克井、高管查贺等曾经都是上海体院的专业武术散打运动员,刘秀华还是我国第一批女子散打运动员,因此俱乐部本身就有着浓厚的体院基因。
获评社会培养基地,如何能更加优化师资力量,扩大教练员团队成了刚锋首要的目标。“刚好‘体教融合深化改革’的文件中特别提到,要吸引优秀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那么我们就思考,我们社会力量是不是也能吸引优秀退役运动员补充我们的师资力量呢?”刚锋负责人杨全胜介绍,后续刚锋就与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取得了联系。与高校携手,一方面体育学院作为专业体育院校,学生的基本素质有保证,一方面武术学院的学生都是具备武术专业知识的优秀运动员,符合人才培养师资的要求。
在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看来,高校和社会力量的强强联手,能取得出1+1远大于2的作用:既可以帮助不少即将毕业的学生多一份选择的余地,同时青少年武术人口的增加、武术项目的普及推广也会反哺武术学院未来的招生办学。
“在所有的现代体育项目中,除了我们的传统武术,其他的体育运动大多是舶来品,只有武术是我们真正的东方体育。”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党委书记刘明生介绍,未来武术学院将和刚锋达成合作,有意向的学生可以前往刚锋实习、就业,刚锋也会为体院学生提供培训,帮助他们适应教练员岗位,双方共同努力推动武术这项“东方体育”的普及。
打造全面的乒乓“一条龙”
与刚锋有所不同,另外的这家乒乓球俱乐部与高校之间的连接更为紧密,也更加特殊。1992年,华东理工乒乓球俱乐部成立,这也是全国第一个由大学组织的乒乓球俱乐部,就算放眼当下也是为数不多的。俱乐部成立后,华东理工与上海启新小学和上海中学组成共建学校,俱乐部的乒乓球选手只要成绩够好,就能从小学读到大学。他们有专门的文化课老师上课,每天上午学习,下午训练。到了大学,华东理工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也会优先考虑“一条龙”体系中的学生。
可以说,华东理工乒乓球俱乐部是上海,乃至全国最早建立全面“一条龙”体系的训练单位。华东理工大学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跃表示,未来会继续帮助华东理工乒乓球俱乐部,通过体教融合的方式探索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全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