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专项治理工作会议14日在上海召开,俱乐部总支出压缩、球员进一步限薪、俱乐部名称非企业化等政策重磅出炉。这是对《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遵循。
足改方案中说,制定俱乐部人才引进和薪酬管理规范,探索实行球队和球员薪金总额管理,有效防止球员身价虚高、无序竞争等问题。
上述新政尤其是减少外援工资,或将在一段时间内造成大牌外援流失、中超观赏性降低,但从长远来看,这将助力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加强本土人才培养,进一步抑制“金元足球”和投资泡沫,推动优秀年轻球员留洋,拓宽视野、提升技能,从而促进中国职业俱乐部及联赛健康可持续发展。
这是与国际足坛的接轨之举。
检验俱乐部运营情况的一个重要数据是球员薪酬占俱乐部总支出比,2018年中超球员薪酬占比为68%。根据欧足联设置的红线,俱乐部薪酬占比超过70%则为财政极不健康,按照这个标准,中超距离踩红线仅一步之遥。从某种意义上说,限薪新政将助力俱乐部良性运营。
这是疫情大背景下的理性举措。
受到此前“金元政策”和今年疫情的影响,今年各级职业联赛有16家俱乐部退出或解散,联赛体系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中国足协主席陈戌源说,各级联赛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前几年“金元足球”带来的影响。16家俱乐部退出,就是其恶果。疫情形势下,经济状况出现滑坡,投资人更加难以为继。建立一个健康可持续的联赛体系,对中国足球非常重要。
俱乐部名称非企业化同样是对足改方案中“鼓励具备条件的俱乐部逐步实现名称的非企业化”表述的践行,将有利于促进俱乐部转变经营模式,推动俱乐部市场化发展,培育健康向上的足球文化。
实际上,足改方案中还提出俱乐部股权应多元化。2019年中超16家俱乐部超过87.5%的为单一股东投入。股权结构的单一对行业监管造成了威胁,存在俱乐部财务数据真实性、完整性的风险,不利于行业规范发展。同时,与欧洲五大联赛相比,中超俱乐部收入结构单一,过分依赖母公司输血,商业开发能力不足。上述问题将是中国足球未来改革的着力点之一。
自2015年足改方案颁布以来,中国足球事业发展发生了积极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足球系统性落后于世界足球先进国家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性改变,足球市场价格严重背离价值,改革力度仍需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