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4日 星期四
媒体声音 支持:去企业化是好事反对:改名不该一刀切 改名切忌操之过急 投资人兴趣减弱是致命问题
第A06版:聚焦 2020-12-16

投资人兴趣减弱是致命问题

1994年8月,河南建业足球俱乐部成立,球队成立至今未更换过俱乐部投资人、从未更换过俱乐部名称,是中国最早职业化的足球俱乐部之一。同时河南建业俱乐部也是中国足球史上第一支全权拥有自己球场的俱乐部

言之有李

很多事情还是要讲点感情和情怀的。从球迷的角度出发,有些球队的名字他们喊了二十多年,突然间说要改,肯定是不太容易接受的;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说,企业冠名球队既能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也是给他们所做投入的一些回报。

说实话,我们中国足球这么些年下来,不少面子上的东西看起来好像很职业,但和真正的职业足球其实还有点距离。就中性名而言,这是一件相对矛盾的事情,一方面,改名确实能一定程度和国际接轨,但另一方面,大家也都希望能让那些老牌的名字留下来。

拿河南建业举例,从职业联赛创建伊始,建业集团就已经投资并冠名球队,不管球队成绩如何上上下下,投资人一直没有变过,这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等到球队正式更名,去掉了“建业”二字,很难说会不会影响到投资人的积极性。

当然,既然足协已经决定严格推行中性名政策了,那也不能说完全是件坏事。关键有两点得注意,一是要大家都遵守规则,不能想着办法钻空子,也不能四处卖惨求通融,杜绝灰色地带;二是这项政策是否能一直延续下去,以及对于俱乐部未来的再更名有没有什么管理措施?倘若俱乐部想方设法找规则的漏洞,管理者的态度又变来变去,最后球队今年用这个名字,明年用那个名字,那么这一切就彻底沦为了一场闹剧。

我赞成足协负责人根据时代环境的变化来调整一些既有的政策和规则,比如你要是把1994年甲A职业化元年的规则拿到现在来用,那肯定不成体统,但倘若有的负责人上位后只按照个人喜好来制定规则,那就是滑天下之大稽了。从这点来说,陈主席上任后顶着压力做了很多变革,比如疫情下的中超改制,我觉得挺好的。

我们总说要打造“百年俱乐部”,如果此番换上的中性名能始终保留,并延续百年,那倒也算是做了件好事。只不过在眼下,一刀切式地换中性名似乎是弊大于利了。

当下大局已定,各俱乐部能做的不过是为球队起个好听、有寓意的名字。不能叫“FC”,我觉得不错,否则各队名字大同小异,没什么特点。我希望能看到那些俱乐部根据各自所在城市的特色来起名,例如大连人,“人”字在当地方言里的读音是“银”,谐音“赢”,看似是没什么特殊之处的简单名字,其实暗藏玄机,颇为有趣;再例如山东鲁能,以前曾经叫“泰山队”,很有地方精神,以后要是改回去了,倒也蛮好。现在网上不少球迷都在为各自主队的新名字集思广益,我看到了不少有意思的提议,还有些球迷拿名字开起了玩笑,看得出,大家的容忍度还是很高的。

我以前在上海中远队踢球,2003年的时候,我们队第一个响应了足协提出的中性名建议,改名为上海国际。当时球员和球迷对于球队改名的反响不是很大,毕竟球队还是这支球队,主体没变。然而,在去掉投资人的名字后,俱乐部在经济上受到了不少影响,日子过得就相对艰难了。再后来我们走回了老路子,搬去陕西后改名 灞,开始把投资人的名称加入队名中,迁去贵州后更是直接叫“人和”。在某些情况下,坚持中性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我看来,如今中性名改革给球队和球迷带来的阵痛应该是暂时性的,只要球队一直都在,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大家便会逐渐熟悉并接纳新的名字。球迷情感上的反对并不是更名后球队会面临的最难关卡,投资人投资兴趣的减弱才是最致命的问题。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