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4日 星期四
长痛不如短痛,习惯就好 申花还是“申花”  国安可能不是“国安”了
第A04版:聚焦 2020-12-16

长痛不如短痛,习惯就好

李冰

文/李冰

英国人道格拉斯·恩说,从一个国家的广告,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理想。

据史料记载,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的北宋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雕刻铜板,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印刷广告物,不知道生在同一个年代酷爱蹴鞠的高俅,在当上太尉之前,有没有在自家门前竖上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高家庄蹴鞠兴趣班招生”来给自己打广告。话说回来,如果高俅再有一点远见的话,干脆注册成立一家“高家庄职业蹴鞠俱乐部”的话,那么中国职业足球发展的历史,便可以从现在的不到三十年,立马“升格”到了八九百年,大家都是快千年的老妖了,还用得着向只有一百多年的欧洲足球看齐吗?还用得着为了一个球队的名字着急上火吗?

不过换一个角度来讲,如果高俅当年真搞了这么一支球队,眼下中超中甲俱乐部改名这口“锅”让他来背,也算不上冤,谁让他老人家从一开始就没做到位呢?

说回广告。如果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记事儿的话,应该大多对“实行三包,代办托运”这几个字如雷贯耳吧?没错,那个时候的广告就是这么直白,因为人家做广告的目的就是要告诉你我是谁,我能做什么,而且话说回来,那会儿如果你把广告做得文艺一点,说“我有一个梦想”其实是想卖水彩笔的话,效果绝对赶不上随便拿张纸写下“清仓大甩卖,1元1支”——其实就算是现在,超市里再华丽的广告文案,应该也比不过促销员卖力喊出的一句“××酸奶,买一送一喽……”

目标明确,指向精准,不需要太多技术含量,但效果却是杠杠的,这样的广告思路,自然也被移植到了足球身上。事实上,从甲A到中超,对很多投身其中的企业或者老板来讲,足球不过是一个广告载体,尤其是之前每年的运营费并不算高的年代,一年花上两三千万,却可以达到两三个亿的宣传效果,再加上各种看得见看不见的“福利”,自然要把自家的名字放在球队身上了。更有甚者,有些人直接把球队当成了“敲门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成了名副其实的“流浪者”队。

即便中超进入“八十亿”体量之后,很多俱乐部依然只能靠老板或者母公司“输血”才得以存活,虽然在中国足协的严格要求和监管下,诸如训练基地和各级梯队建设开始逐步完善,中超开始有了“职业”的样子,但背后却是投资人的不堪重负,尤其是在一些俱乐部不够理智的“军备竞赛”的压力下,投入与产出更加不成比例,曾经让投资人无比看重的广告效应,反倒随着联赛整体水平的下降以及传播渠道的多样化,而不那么突出了,所以对原本就应该实行名称中性化的职业联赛来讲,眼下确实算得上是一个不错的时机——既然总归要痛,那就长痛不如短痛,一刀切下去,大家都没话说。

当年甲A要改成中超的时候,也有人担心这个担心那个,事实证明,叫习惯了,也就好了。能把亚冠冠军拿回来,就算你是虎豹豺狼鸡鸭鱼兔,别人说起你的时候,肯定也会竖起大拇指,说上一声: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