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雷
就在前日,看见一位同行,做了一份中乙、中冠联赛球员收入调查——大部分中乙球员的收入在月薪一两万元之间,作为业余联赛的中冠则更少,而且球员的不安全感非常强烈。
虽然调查并不那么正式,样本覆盖面肯定也有限,但就我所了解的情况,与调查结果非常契合。其实,20万元左右的年收入已经成为中乙球员的“标配”。纵然如此,近日仍能听到不少类似的消息——多位中超、中甲球员赴某中乙队试训。
就在五六年前,中乙还是舒适的挣钱之处。彼时中乙顶薪球员的年收入达到300万元,不少在中超踢不上球的年轻球员或是有过几年中甲经历的成熟球员,都在中乙俱乐部谋得一份年薪150万至200万元左右的合同。在当时,这被看作性价比极高的工作,一方面工作强度远不如中超、中甲,另一方面,竞争也不激烈,保住饭碗的难度不大。
但个人的小算盘在大势面前不堪一击。毫无疑问,中国职业足球的转会市场又一次进入“买方市场”。经济学上通常认为,“买方市场”的形成是因为市场商品供给量超过需求量。而在今天的中国足坛,作为特殊商品的球员,尤其是优质球员、高潜力球员的供应量远远不足。就在不久前,一位国字号教练对我说了他心中的一个结论:目前18岁到28岁的中国球员,是中国足球历代球员中能力最差的一代人。显然,目前形成的球员“买方市场”,不是因为商品供给充足,而是因为市场萎缩。
中乙俱乐部成批倒下,早已是“旧闻”了。即便是承担了更多社会责任并拥有相对更大的抗风险能力的中超,已经接连出现俱乐部解体。那么,在关注度低得多、俱乐部资本储备弱得多的中乙,生存压力可想而知。
从好的方面而言,当球员“标配”收入下降到目前这个价位,幸存下来的中乙俱乐部有机会多扛些日子。但在硬币的另一面,当位处一个行业前1000位到前2000位的业务精英,如果只能赚到这样的收入,可见这个行业会很快失去吸引力。这并不难推算。中超加中甲34个名额,每支一线队不足30名球员(其中也未必人人都在中乙立住脚),满打满算,在中乙水准之上的球员不过千人。
这是一个在中国足球经济泡沫破灭后我们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当名声低贱的中国足球连钱都没有之时,潜在的未来从业者会作出什么样的抉择。如果你是一位10岁孩子的父母,这样的选择并不难做。从这个意义而言,现在的每一天,都是中国足球在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间里最好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