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雷
欧洲杯小组赛,最让人吃惊的球队,莫过于匈牙利。
身处这个注定出局的“死亡之组”,匈牙利队险些粉碎了所有人的猜测,法德葡三强在他们面前都踢得异常艰难,甚至在最后一场比赛的最后时刻,匈牙利都能看到小组出线的可能。如果比赛时间是80分钟而非90分钟的话,匈牙利的战绩将是1胜2平。
匈牙利是这届欧洲杯中最善于利用身体优势的球队,以肉身做墙捍卫防线,以肉身为矛投向前方,即便三强都不是缺乏力度的队伍(尤其是曾经以力量著称的德国队),仍在匈牙利人特殊的战法面前显得极为不适,甚至某些时刻表现出了强队不该有的怯懦。
匈牙利使用的是一种复古战术。在今日的足球世界,对于力量派的讴歌与赞美,似乎都成了落伍行为。在过去20多年里,足球战术已发展到极致,而梅罗等超星长时间的统治,也让技术流足球备受推崇。即便是北欧这样力量派足球传统之地,也早已进化出技术细腻的顶级球员,无论是老一辈的瑞典人伊布拉希莫维奇,还是新一代的挪威人哈兰德,他们之所以成名,绝非因为出众的身体素质,而是拥有与身材“不匹配”的“小球”技术。
如果你是一位“95后”乃至更年轻的球迷,或许会理所应当地认为推崇技术乃是足球运动之真理、之根本。但很可能,也因为这种单一化的审美倾向,而错过了足球另一种魅力——多元性。
譬如,欧洲杯史上的哪支德国队最具有“德国气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而我选择1996年的那支德国队。能在绝境中——不仅因为在决赛中比分落后,更因为这支球队在决战时几乎无人可用,以至于欧足联破天荒地特批德国队在决赛前四天召入一位编外球员——以团结而铁血的气质,以近乎肉搏的方式,扳平再反超比分,可以说这相当德国。
无法比较两种风格的优劣。就如同老年人时常哀叹,现在的鸡没有鸡的味道,做出来的汤也不再有过去那种特有的香味。工业流水线批量产出的肉制品,总和过去的作坊产品不太一样。足球同样如此。无论球队何名,穿着何种球衣,踢着什么风格的足球,大抵上与其所处的“阶层”有关,与国家、地区、社会及其传统的关联度,却越来越淡薄。
匈牙利所展现的力量足球,在未来看得见的很长的时间内,注定只会是弱者的选择。而强者们依然会跳着传控到死的舞蹈。只剩一种主流色彩的足球,正在失去自己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