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历史上,中国队共计五次登顶男子三米板。东京奥运会,谢思埸、王宗源出战三米板赛事。两人先是合作拿下双人三米板金牌,随后包揽了单人三米板的金银牌。至此,本届奥运会男女三米板的所有金牌都被中国队收入囊中。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吴钧雷
稳稳地完成最后一跳后,王宗源在跳水池旁为谢思埸使劲鼓掌。此前谢思埸已经有超过20分的领先优势,因此只要稳稳地完成最后一跳,金牌一定属于他。而谢思埸要的不是“正常表现”,而是“超常发挥”,裁判的最终打分为100.70,为这枚金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上岸后,谢思埸和王宗源紧紧相拥,随后一言不发,前去冲澡。花洒里的水倾泻而下,他开始止不住地抽泣。他哭了很久,颁奖仪式上边唱国歌边流泪,等到媒体采访时还是没有止住。
7月28日,拿到双人三米板金牌时,谢思埸也哭了。“奥运金牌是什么滋味?我真的说不清楚。那一瞬间,五味杂陈,酸甜苦辣都有。”对他而言,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的意义完全不一样,“这一次奥运会,我们等了五年。加上之前没能参加里约奥运会,这枚金牌我等了九年。”
在一举拿下双人、单人三米板两枚金牌后,谢思埸成了继熊倪之后第二位在单届奥运会包揽男子单人、双人三米板冠军的中国选手。同时,谢思埸终于完成了大满贯成就。2018年世界杯、2019年世锦赛、2021年奥运会,谢思埸都拿到了两枚金牌。值得一提的是,上届里约奥运会上,中国跳水队唯独没有拿下男子双人三米板这块金牌,五年后被谢思埸和王宗源拿回来了。
一年没有碰过碳酸饮料
谢思埸夺冠后,何威仪第一时间发去了微信,只有短短五个字:“你是最棒的!”
时间倒回比赛开始前,作为谢思埸在广东省跳水队的教练,何威仪显得很镇定,评价谢思埸在预赛、半决赛的表现是“正常发挥”。比赛开始后,谢思埸每完成一跳,何威仪的兴奋度就提高一档。第一跳完成,他评价道:“这一跳9分以上,很完美。”第二跳结束,他开始按捺不住了:“太好了!”第三跳,谢思埸还在空中翻腾、没有入水时,他就大喊:“有了!”
最后一轮,谢思埸最后一个出场,何威仪显得比谁都紧张。他开始手足无措,一会看看手机,一会看看屏幕。直到夺冠后,他才长舒一口气。虽然戴着口罩,但身边的人都能感受到口罩里灿烂的笑容。
何威仪第一次在广东省跳水队看到谢思埸,后者才12岁。在他的印象里,谢思埸是一个很帅很帅的小伙子。在那段青春岁月里,除了父亲谢平忠,陪伴在谢思埸身边最久的就是何威仪。“他如愿以偿了,熬了这么多年,就是为了这一刻。”看到徒弟夺冠,何威仪骄傲之余,更多的是心疼,“两次手术之后还能有这么坚定的信念,真的了不起。”
奥运会开赛前,何威仪跟谢思埸沟通时,能感受到他的压力。“他心里是有压力的,毕竟本身受过两次伤,而且很想拿金牌。”冲刺奥运期间,中国跳水队每周都有心理课程,专门对运动员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帮助他们卸下心理压力。
“现在是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候,站上最高领奖台,这一刻是最美妙的。”看到颁奖典礼上,谢思埸望着国旗,红着眼眶,何威仪也有些情不自禁,“他到现在还在哭,我也有点忍不住了。”
手握两枚跳水金牌,中国跳水选手谢思埸并不敢停下来休息,因为接下来还有全运会。不过,作为奖励,他或许可以喝一瓶可乐——为了备战,他已经至少一年没有碰过碳酸饮料。在新闻发布会上,看着铜牌得主拉夫尔手里的可乐,谢思埸说,“其实我刚刚已经看了很久了。”
带着铆钉走南闯北,仿佛成了身体一部分
2002年,6岁的谢思埸开始练习跳水。2007年,谢思埸到广东省跳水队集训,两年后成为了广东省跳水队正式运动员。2012年,谢思埸成功进入跳水国家队,并迅速在国内、国际的多项赛事中崭露头角。他一直说,为了奥运金牌等待了九年,就是从进入国家队开始算起的。
谢思埸在跳水这个项目上很有天赋。但说实话,很难用语言来形容他的天赋有多出色。唯一的证据是,2011年年仅15岁的谢思埸成为了第一个同时掌握109B和409C两个难度系数为4.1的跳水动作的运动员。当看到谢思埸的出色表现后,原本做服装生意的父亲谢平忠当机立断,卖掉了100多平方米的厂房,陪同谢思埸前往广州,当起全职陪练,照顾谢思埸的日常起居。从这样的决定足够能看出,谢思埸当时有多出色了。
但是,之后接连两次手术,不仅让他错过了里约奥运会,还彻底改变了他的跳水生涯。
第一次是在2014年,谢思埸在训练中用力过猛,强度提得太快,不慎受伤。经医院检查,诊断为脚踝骨折。年满18岁的前一周,他被推入了手术室,左脚内侧打入了两根钢钉和一颗小铆钉。医生还告诉他,你不能再练跳水了。
“这样的结果一度让我彷徨失措。但我能够感受到自己对于跳水的那份热爱依旧炙热,对于实现梦想的渴望依旧强烈。”谢思埸并没有放弃跳水,而是从原本主攻的十米跳台转成了三米跳板。手术后半年,谢思埸就回到了跳水馆,左脚里的钢钉没有阻挡他继续前进的脚步。
虽然错过了青奥会,谢思埸还是在2015年喀山游泳世锦赛上初露锋芒。男子一米跳板决赛中,队友何超出现了失误,谢思埸顶住压力,以485.50的历史最高分拿下了冠军。
那时,谢思埸感觉到离奥运金牌越来越近了。但是,两年前的脚伤再次成为了他的梦魇,在备战里约奥运的关键时期旧伤复发,打断了他的训练。2016年,谢思埸再一次接受手术,把左脚内侧的钢钉取了出来,铆钉还留在里面。”一次手术,让他的里约奥运之旅破灭,只能当个看客。
谢思埸做了一道算术题。2016年,他20岁,那么东京奥运会到来时他24岁,再下一届就是28岁。跳水运动员大多都在30岁左右退役,要想在巴黎奥运会上夺金,几率不太大。那么,东京奥运会就是谢思埸唯一的机会了。可是,谁又能保证,这个该死的脚伤到那时会不会再添乱呢?
“每天都在和自己做思想斗争。”谢思埸回忆道,“一度我过不去心理这道关了,甚至连后路都想好了。但想来想去就是不甘心,我一定要让所有人刮目相看。”东京奥运周期,在秦凯、何超相继退役后,谢思埸成为了中国跳水队在男子三米板上的绝对主力。
2017年布达佩斯世锦赛,谢思埸成功站上了男子单人三米板的最高领奖台。在他看来,这个冠军意义非凡,算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这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冠军。因为只有我知道自己经历了什么,甚至一度都在放弃跳水的边缘。”
但伤病仍然是他最大的隐患。左脚中铆钉附近的碎骨一时间很难去除,练习量一旦加大就容易出现炎症。所以,每天训练结束后,谢思埸都要去做康复,保证左脚在最佳状态。时至今日,左脚的创口处依然贴着一块醒目的胶布。“它就是长在你身上的一部分,把疼痛吞到肚子里就好了!“凭借顽强的毅力,谢思埸带着这颗铆钉走南闯北,从世界杯到世锦赛,再一路闯到东京,为的就是他的金牌梦。
每当我们看到运动员夺冠时的眼泪,总是会觉得自己共情了。其实当他们把自己的故事完整地展现给你看时,就会明白运动员是这个世界上最难共情的角色,除非你再走一遍他们的路。正如谢思埸在夺冠后所言:“感谢自己,感谢当年在最艰难的时候不放弃的自己。”“不放弃”三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特别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