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4日 星期四
体育场地设施开发金角银边
第A16版:体育生活 2021-10-11
市体育局为民办实事年度项目提前超额完成

体育场地设施开发金角银边

章丽倩

大宁公园市民健身长廊

徐汇滨江篮球场

中环篮球公园

无论是在每年发布的《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中,还是其它与全民健身相关的各类通气会、发布会上,上海一直有个沉疴痼疾——体育场地和设施供给不足。这是申城在推进全民健身事业过程中遇上的一处瓶颈。而就在近期,无论是从新发布的《上海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着眼,还是由市体育局为民办实事年度项目超额提前完成的官宣来看,这一情况正在加速改观的过程中。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实事项目超额完成国庆假期市民尝鲜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国庆长假里,家住虹口区彩虹湾红馥里的彭老伯虽未出沪旅行,却也拍了不少照片并发到朋友圈里与亲友分享。新近开放的全市首条小区市民智慧步道就建在彭老伯所住的小区里,而这条步道也成了他日常一边散步一边拍照留影的理想之选。

在智能互动屏前人脸识别后,即可对运动速度、心率等数据进行实时记录;系统可通过所记录的运动数据,对每个人的运动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并给予反馈;市民可用蓝牙将自己的手机与智能互动屏连接,方便快捷地查看数据;设在步道旁的立柱除了具备基本体测功能外,同时还具有一键报警按钮和语音播报功能,有助于发现并处理各种突发状况……这些都是智慧步道被装备上的新功能。

占地4500多平方米的大宁公园市民健身长廊,它是上海“体绿结合”的一个成功案例,如今,在这片已经赢得市民好评的体育场地上,又迎来了新的添砖加瓦。目前,那里的健身器材达到50余套,共有六个活动区域满足市民多元化健身需求。

另外,如位于徐汇滨江的西岸空间,那里的主题篮球场和滑板公园的改造也在9月完工。通过对色彩更丰富的运用,以及对地面材料的更新升级,未来那里的“潮能量”无疑将更加吸引市民前往。

作为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截至9月底,市体育局已高质量全面按时完成“新建改建市民健身步道107条、市民益智健身苑点743处、市民多功能运动场98片”,超额完成全年建设任务。

根据上月发布的《上海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上海将继续提高全民健身普及率。到2025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要达到46%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左右,市民体质达标率保持在全国前列。《上海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还提到要推进“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建设,实现市、区、街镇三级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健身组织、体育赛事活动全覆盖,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智慧健康驿站和体质监测服务网络街镇全覆盖。

当越来越多的体育供给能让市民“唾手可得”时,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美好愿望也就有了切实照进人们生活的更广阔通道。

从乏人问津到网红打卡

在“金角银边”里创造新可能

从高架桥下到楼宇之顶,在上海鳞次栉比的城市建筑中,已有越来越多的“金角银边”被发掘出来,并被投入到与全民健身相关的事业中来。

位于普陀区真北路高架桥下的中环篮球公园,它是上海利用城市高架桥下富余空间来激活体育能量的一例典型。而如果你平日里有仔细留意的话,就会发现,像这样化“边角料”为“金角银边”的情况,在上海正变得越发多见。

中环篮球公园的前身是一片存放环卫车辆的场地,虽说是“有主之地”,但在管理和利用上并未充分调动起来,甚至会让路人有此处脏乱差之感。不过,随着近年来上海对城市建筑富余空间的进一步利用,这里旧貌换新颜,从不被人待见的冷落地儿变成了能吸引众多球友前来切磋的中环篮球公园。

据了解,普陀区后续对区内高架桥下空间的利用还有更多构想,比如还将沿着区内的苏州河河段开展二期项目,基本规划包括了滑板公园、卡丁车设施等。

上海一直有个沉疴痼疾,就是体育场地和设施供给不足。这也是申城在推进全民健身事业过程中遇上的一处瓶颈。如今,除了瞄准覆盖全城的高架桥网络外,不少建筑物的楼顶空间也成了被开发的对象。

位于嘉定区安亭镇的嘉亭荟商场,那里的楼顶空间就被科学改造成了屋顶球场。在把更多周边居民吸引来此运动起来的同时,也以体育的方式为商场引流,目前来看,这个案例已取得一定双赢效果。

“我们周边是国际汽车城,有很多年轻人在这里上班、居住。在当初筹备项目时,就已经将运动元素考虑进来。”嘉亭荟商场的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屋顶空间的利用方案不仅可运用在商场那样的大型建筑上,在居民楼里同样可行。位于长宁区的华山花苑是一处老式居民区,不过随着城市配套改造工程的推进,体育在那里也赋予了更多的“小身材大味道”。华山花苑里的屋顶花园不仅铺上了彩色的透水弹性地坪,花园里还铺设了跑道,方便居民不出小区就能健步走或者慢跑。

目前,上海已规划制定多项地方性政策,将进一步鼓励公共资本、社会资本一同进入建筑的“金角银边”地带,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身边的都市运动中心

到2025年各区全覆盖

体育场馆正在以更多元的形式出现在上海市民身边,“都市运动中心”的概念便是其中较新崛起的一支。根据《上海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本市16个区将实现都市运动中心全覆盖,通过多元化运营方式,拓展市民身边的体育健身空间,进一步破解“健身难”的问题。而就目前来说,其实已经有一些区的体育综合体具备了都市运动中心的标准,并受到周边居民的欢迎。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国庆长假里,地处宝山区、静安区、虹口区三区交界地带的三邻桥体育文化园,它就成了不少市民的市内休闲打卡点。三邻桥体育文化园的前身是上海日硝保温瓶胆厂,在经由改造后,现在则是成为了一个以大健康为主题的体育文化园。园内板块覆盖了体育运动、文化艺术、配套商业等多方面的内容,能让来到这里的人有“一站式”的体验。

比如,老年人可以在这里找到适老的健身机构,小孩也能在各类青少年体育培训班里寻得兴趣所在,而面向中青年群体的选择则更多。而如果是运动得累了,或者就想静静地待一会儿,你也能在三邻桥体育文化园里看个展览或者走进咖啡馆小憩。

而在位于闵行区的合川小镇,为满足周边居民对体育健身的需求,那里不仅通过旧厂房改造引入了小众健身项目,还对篮球场、足球场等进行了功能拓展。比如,同样的一片场地,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它既可以被用来踢足球,也可以通过小小调整,切换到橄榄球场或者板球场的状态。

另外,如位于嘉定区沪宜公路上的翔立方体育文化综合体,它也是以体育运动为服务主题,业务横跨整年的多层次体育赛事、文体活动、商业市集等,致力于把“体育运动体育+休闲”的生活体验带到更多市民身边。

在官方表述中,都市运动中心是利用公共体育用地、产业园区、各类商业设施、厂房、仓库等城市空间和场地设施资源,通过新建改建等方式建设,为市民提供体育健身和休闲娱乐等多元服务,是健身的新去处、消费的新载体、城市更新的新空间、上海的新地标。

都市运动中心是“十四五”时期上海重点支持建设的新型体育服务综合体。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扶持下,体育服务综合体不断涌现,探索“体育+文化+教育+商业+旅游”等多元化运营方式,为拓展市民身边的体育健身空间引入了不少新思路和新能量。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