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8日 星期六
王炎平:东华精神不会老去
第A05版:聚焦 2021-12-13

王炎平:东华精神不会老去

张晓露

柳海光庆祝致辞

朱广沪(中)和李中华(左)、何昌林

上海音乐泰斗屠巴海(左二)和秦国荣(左一)朱有宏(左三)李中华(右一)

上海足球两代前场鬼才刘庆泉和唐全顺

硕果仅存东华老将王炎平

在东华足球会成立九十周年庆典上有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他是在座嘉宾中唯一的原东华足球队队员,东华新旧历史的见证人王炎平。

本版图文 特约记者 张晓露

王炎平1933年生于上海,上海解放前夕,喜欢足球的他前往位于复兴中路上的东华球场报名参加训练班,是年16周岁。“东华一直很注重传承,注重年轻球员的培养。他们开训练班培养接班人,组织二队让更多的年轻球员打比赛。像我去的时候,训练班主要就是孙锦顺教练在带,熟悉老上海足球的都知道,孙指导对于我们就是明星一样的存在。当时他年纪大了,对抗激烈的重要比赛都不参加了,主要就是训练班带教我们。另外,贾幼良老师也常来教,还有一些去外地的东华老球星、国脚,像1949年后去解放军队的戴麟经等,回上海时也会来指导一下……”

除了技术传授,东华元老们还给年轻球员讲述东华的历史、昔日队友,“我们了解到很多东华球员的优秀之处,像孙锦顺、贾幼良两位指导都代表中国参加柏林奥运会,张邦纶、戴麟经也去过之后的奥运队。刘光标退役后搞青训,培养过很多小球员。球场之外东华球员也同样优秀,像抗战中开飞机牺牲的陈镇和,以前就是球队主力,还有像参加‘断手再植’的钱允庆,当时还是同济医科大学大学学生,还参加过抗美援朝。成为优秀医生的还有东华开创元老屠开元,曾任东华元老会理事长的陈良琏等。”

上海解放之初百废待兴,陈毅市长领导的市政府对开展体育运动非常重视,1949年10月13日上海市体育筹备会成立,随即就举办第一届全市足球联赛。但是后来因“二·六轰炸”事件等影响不得不中断。次年东华足球会即联手张邦纶就职的信谊药厂举办了“六联杯”足球邀请赛,王炎平幸运地被安排进队参赛。“在我们同批训练的球员中挑选了四个人,主要是为今后老将退役做准备,像我就是准备接班左边锋李垚的。当时的我们就是去了球场也基本上没有上场机会。”这就是王炎平作为东华队员留下的仅有的“参赛记录”。之后和东华的其他球员一样,王炎平被选派到上海工人队,再后又入选华东体训班……

上世纪80年代初东华复会,王炎平和昔日队员再度相聚,虽然早已过了运动生涯的巅峰期,但是重新聚集在“东华”旗帜下和老队员一起踢球,还是让王炎平得到不一样的快乐。“我一直踢到八十出头呢,近几年才考虑健康因素了。”离开绿茵场还考虑个“形象问题”,“我们东华到哪里踢球,都是代表上海,代表中国足球的。”他清楚地记得1988年时候,经过谭敬等人的积极奔走,“东华元老队”前往中国香港和南华足球队交流,“那时上海去香港非常费事,都是谭敬通过老朋友在香港当地买好‘旅行票’,寄到中苏友好大厦(现上海展览中心)对面的中国旅行社,再帮我们统一办理。不仅费事,还费钱,一张‘旅行票’包含吃住交通,要人民币2000元,1988年这可是一个天文数字,我们都快有30个人了。出去就是代表中国,我们都非常注意自己的形象,东华的形象!现在我们是老了,但是‘东华’还不老,‘东华精神’不会老。”

无独有偶,目前负责东华足球会工作的李中华、何昌林等都提到了传承东华精神,何为“东华精神”?在《东华足球会九十周年史》资料册封底清楚地写着:

一、体育精神:提倡体育,发扬中华足球。

二、爱国精神:民族节气,义赛、义捐,彰显风骨。

三、团队精神:无私奉献,精诚团结,代代相传。

四、求新精神:推陈出新,不断求索,保持活力。

“东华”趣闻 足球名宿的篮球缘

东华体育会下属还有一支“东华篮球队”,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东华足球队名将张邦纶、李垚、贾幼良、韩龙海等,同时还是这支东华篮球队的主力!相比足球队,东华篮球可谓默默无闻,但有趣的是,他们偏偏在大银幕上留下了不朽“倩影”,那是在谢晋导演执导的电影《女篮5号》中!

1957年3月,《女篮5号》投拍,两场跨越新旧时代的篮球比赛戏,是在当时“上影一厂”的新摄影棚内搭景拍摄的。其中刘琼饰演的男主角解放前效力的球队,球衣上写的正是“东华”二字。此外该电影有很多场景在上海体院内拍摄,其间入选过国家足球集训队的东华球员朱家铮,为谢晋导演和摄制组的拍摄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事后受到体院和上影厂的通报表扬。

刘琼比赛的那场戏,“东华”的对手恰好也是一支外侨球队,有趣的是,其中一个“洋人”,是上海体院足球队守门员魏国光扮演的,高鼻梁的他长相有点西化,结果被临时“拉差”。倒是拍摄解放后青年女篮的对抗赛,“中西队”对“绿叶队”的主力大多由上海体院女篮队员“专业演出”……

联想上述几位东华“双枪将”的经历,在那个时代足篮球运动员的界限并不是那么分明。

“亚洲第一前卫”刘庆泉——

场上勇士 场下绅士

很多上海球迷听过刘庆泉这个名字,但是几乎都没看到过他年轻时踢球的样子,只有从他的一个外号领略他当时的风采——亚洲第一前卫。上海球迷更熟悉的,应该是他当了教练之后带出来的弟子,从秦国荣、朱有宏到“02”的杜威、孙祥等……如今年近八旬的刘庆泉担任着东华足球会副理事长、东华元老队主教练。

“我出生晚,1958年老东华解散时候我刚刚进上海少年队,不过我在卢湾中学读书踢球的时候就去过东华球场,后来它还改过一个名字叫常熟体育场。”说起对老东华球员的印象,见多识广的刘庆泉脱口而出:“球场上是勇士,下场来是绅士!”因为最早的东华球员基本上都是大学生、知识分子、企业家,“踢球一定要有文化,现在中国足球水平低下的一个最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文化教育。而当时东华之所以远近闻名,吸引孙锦顺、李惠堂他们从南方来踢球,就是因为东华一直保持着知识分子的骨气。后来我带‘02’时也强调,要踢好球首先要把人做好,有文化知识,有诚信,肯为事业付出,把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放在个人利益之前。你去问问杜威、于涛他们打上职业联赛时拿多少钱?工资三千,上场就拼,不是为个人利益踢球。现在所谓职业球员,钱越拿越多,却越来越不肯付出了。”

在这种思想氛围下,刘庆泉认为踢不好球再正常不过了,“不管是东华时期还是我踢球的时候,都突出团队性集体性,勇挑重担,为队友服务。都说我带球水平还可以,但是我一个人过四五个人不是为出风头,是为了找到机会把球传出去,让跟进队友打空门!现在技战术训练有这个吗?上星期我还去一个梯队训练场踢球,两三个人包夹下我把球挑到球门前,刚好过守门员头顶往下坠,跟进的队友轻轻一碰就得分了,旁边训练的小孩都看得目瞪口呆。”

虽然无缘作为东华队球员,但是当东华足球会复会后,刘庆泉被两位东华元老贾幼良和陈良琏重点推介入会,从第四届理事会开始当选为副理事长。他和东华还有一种特别的“气和”,就是重视青少年球员的培养。1976年,刘庆泉从国家队退役后回到上海,负责带教上海青年队,两位区体校教练:静安的林耀清和卢湾的蒋国良各带了一名小球员去找他,“我看了他们的训练,马上就把他俩招进队了,当时他们连市少体校都没进去呢,按照惯例上海青年队都是从市少体校选材的。”这两个破格提拔的球员后来很快就进了上海队,为上海足球从低谷中复苏并获得1983年第五届全运会男足冠军立下汗马功劳,他们是秦国荣和朱有宏。后来秦国荣第一次入选国少队,参加在上海沪西体育场进行的国少集训。刘庆泉遂跟去拜访一下国家队时期的恩师年维泗,看到孩子们在场上奔跑带球,他一时脚痒也踢了几下,“退役下来碰球少了,踢几下骨刺疼得厉害。”但就是这几脚让场边的媒体记者看傻了,询问这位“扫地僧”是谁?老教练张俊秀微微一笑:“连他都不知道你还跑足球?亚洲第一前卫!诺,他的徒弟,秦国荣,学会他的十分之一本事就进国字号了。”

“从自己踢球,到带过几批上海球员,客观比较我们那一代还是比较突出的,我们四五十岁时带着年轻球员打分队训练,只要我认真一点,他们根本碰不到球。每一个技术动作后面都是几千脚几万脚的训练,作为上海球员还要多动脑子,有创新,这才是足球!”他想和东华元老们一起,把这种“上海足球”传下去……

“东华”逸闻 坐着军机去踢比赛

纵观东华足球会的历史,除了与很多社会名流产生关联之外,还牵涉到来自从政府部门到民间各种层面的资源,作为足球运动员,他们的待遇常常也是别出一格的。

1946年11月24日14时,在南京“励志社”举行了一场足球友谊赛,贾幼良、张邦纶、李垚领衔的东华队反客为主,以5球零封东道主南京混合队,这场比赛双方实力相差悬殊,赛事本身“含金量”一般,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华队此行客场的行程却“含金量”十足,因为他们来去都是坐飞机。

现在人恐怕很难想象那个时候的交通状况,当时上海和南京两地之间主要的交通方式是沪宁铁路,每天有数班对开,最快行程7个小时不到一点,最慢的要18个小时左右。坐飞机省时间省精力完全可以理解,而且那时候体育运动员尤其是明星级球员坐飞机也不能算新闻,东华队此行特殊之处在于,他们乘坐的是专机,而且,还是军机!

“民国时期球队坐专机比赛,除此一例,也是闻所未闻”,倚仗这样的特殊条件,全队一行二十人于比赛当天上午飞到南京,还笃悠悠拜谒了中山陵,参观了明故宫遗址,然后下午比赛。晚上6时搭乘专机返回上海。这场比赛颇为火爆,售价“一律2000元(法币)”的门券售出1000余张……难怪球员们在回程临登机前,乐此不疲地特意组织全队,拿着刚刚到手的“优胜”奖旗,以军用专机为“背景墙”拍了一张珍贵的合影。第二天的《申报》也专门对这场比赛做了报道。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