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8日 星期六
着力探索体育空间发展新方向
第A14版:上海体育/新闻眼 2021-12-13
为何要为都市运动中心“评星级”

着力探索体育空间发展新方向

李一平

三邻桥体育文化园

SSR体育服务综合体

游悉谷文体产业园尽峰攀岩馆

翔立方

行走在原保温瓶胆厂改建的三邻桥体育文化园里,可以找到许多不同的体育休闲体验项目,小众的高尔夫、潜水、攀岩馆酒香不怕巷子深;来到体育综合体SSR,这里既能找朋友喝上一杯啤酒,也能拿起弓箭、篮球、保龄球“秀上一手”;周末,送孩子来到环球港上马术课,家长则可以到商场内健健身、喝杯下午茶,等孩子下课一起看个电影,一家幸福乐融融……在上海,体育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体育锻炼,还正在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场景,而“都市运动中心”这一概念也应运而生,在这里,“体育+”的模式开始生根发芽,体育新空间有了更加广阔的可能。日前,上海市体育局正在进行2021年全市首批都市运动中心项目申报和等级评定工作。未来,就像餐厅指南一样,上海也将出现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的“米其林”都市运动中心。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李一平

挖潜城市的“金角银边”

“让一家三口留得下来,安心运动休闲停留一整天。”这是最初,“上海城市运动中心(CSC)”被提出时,对于城市运动中心的一个标准,也是目前都市运动中心的核心价值。但为何落地时,名字从“城市运动中心”变成了“都市运动中心”,其中这一个字的差距,则体现了上海的城市特点。

“比起普通的城市,上海作为国际化的大型都市,市民对于体育需求也有所不同,更加多样化、个性化,而且上海中心地段寸土寸金,也给体育新空间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担任上海都市运动中心首批都市运动中心等级评定工作的专家之一、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高崎介绍,最终在市领导和专家的一致讨论下,决定将这种体育新空间命名为“都市运动中心”。

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市民对体育健身以及健康生活的需求到了一个新的高点,而“都市运动中心”的应运而生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中的需求端。但同时,上海也面临着人均体育面积不大,体育场馆设施较为缺乏的实际情况。

为了解决供给端的矛盾,上海市体育局与相关委、办、局决定通过发掘城市的“金角银边”,利用各类闲置的土地设施,为全民健身提供服务。

其实早在2019年各部委联合印发的《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2019-2022年)》中,就明确指出,鼓励城市合理利用存量用地,探索转型开发、节余土地分割转让、政府收储等方式,盘活土地资源,建设健康产业所需用房;支持社会力量利用边角地、废弃厂房等建设体育场地设施。

当下,上海处于城市更新的重要节点,有大量的可利用闲置厂房、土地,用来建设市民健身所需求的体育空间,也能更好地诠释“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实现城市更新内容和对象全覆盖。

在目前下发的2021年全市首批都市运动中心项目申报和等级评定工作文件中,暂时将都市运动中心划分为了园区型、商区型、户外型三种,专家组按照都市运动中心的不同特点进行划分。作为标准制定者之一,高崎表示这也只是初步的分类,也许还有更多在三大类之外的体育空间,只要符合盘活城市休闲空间、体育服务主体多样性,那么都属于都市运动中心的范畴,他也相信,未来还将出现更多不同类别,精细化定制的都市运动中心可供市民选择。

探索“都市体育新空间”

前不久,国家体育总局敲定49个体育服务综合体的案例,上海最终有三家单位上榜,分别是嘉定区的翔立方体育文化综合体、闵行区的游悉谷体育产业园以及宝山区的三邻桥体育文化园。比起上榜的其他单位,例如浙江的杭州市西湖区文体中心、北京的五棵松、河北的崇礼太舞滑雪度假区,上海的三家单位涉及的体育服务主体更多,涵盖的综合业态也更广,这三家单位是上海目前较为具有特色的都市运动中心。

在上海,虽然各项数据显示的人均体育面积可能不高,但市民真正缺乏的其实并不是大气、美观的大型体育中心,我们有八万人、有虹口足球场、有浦东足球场,随着“十四五”的深入推进,将来还有更多市、区两级的体育中心落成;缺的也不是家门口的健身苑点和健身步道,在黄浦江两岸实现贯通后,市民有了更多散步、跑步、骑行的去处,市民真正需求的其实是能“玩得起来”的地方。职工下了班后,想打篮球的可以去打篮球,喜欢乒乓的也能有场地,想玩些小众运动的不必驱车百里;父母带着孩子上体育培训班,等待期间可以休闲餐饮,也可以尝试其他的运动项目,实现一家人呆一天的目标。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上海打造都市运动中心也是一次探索体育空间发展新方向的过程。在过程中,势必也会碰到许多从未遇到的阻碍,也许是土地性质的限定、也许是相关扶持政策的制定,但这次上海推出首批都市运动中心项目申报和等级评定工作,也代表着一个决心: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方向正确,是为人民而打造的城市革新,那么一定会排除万难。

在评级的过程中,专家组和市体育局发现了许多新的可优化的空间,例如目前大部分的都市运动中心都没有配装淋浴设施,这一方面影响市民的健身体验,一方面从健康的角度也有提高的空间。在探索中慢慢进步,作为亲身经历者,高崎相信经过努力,上海都市运动中心未来也许还将成为北上广以及其他大型都市的“样板房”。

引导社会“体育力量”

除了体育服务主体多样化、盘活城市休闲空间外,在申报评级文件里,我们还可以看到“社会化运营”是一项重要的定义标准。作为体育行业的主管部门,上海市体育局推出都市运动中心项目申报和等级评定,其初衷不是仅仅为众多的都市运动中心评个级、分个优劣,而是以评级为抓手,切实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都市运动中心的打造和运营。

在上海体育学院教授黄海燕看来,作为新生事物,都市运动中心是以消费为导向,且符合上海城市特点的体育新空间,可以容纳更多的体育新项目。作为公共体育服务的重要补充,都市运动中心将成为体育消费的全新载体,为市民打造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体育消费体验新场景。

作为满足市民健身、休闲、娱乐一体化的体育新空间,比起传统的体育馆、健身房模式,都市运动中心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场景”,其本质上是全民健身和相关产业相融合的新型体育服务综合体。如何打造符合市民需求的生活场景?这就需要体育、文化、教育、商业、旅游等众多业态相融合,这种复合式的业态绝不是靠上海市体育局或者市政府就能一力打造的,必须符合市场需求、有社会化力量参与。

同时,在申报评级文件中,还对都市运动中心的体育服务主体项目数做了要求,以三星级都市运动中心为例,要求一般的园区型都市运动中心经常开展的体育项目种类大于等于10种、商区型都市运动中心大于等于8种、户外型都市运动中心大于等于12种。这也体现了目前市民对于体育锻炼的多样化需求。

在公布2021年全市首批都市运动中心项目申报前,上海市体育局会同专家组做了一次实地调研,结果显示上海市民对于健身的需求不仅“数量”高涨,各种个性化、小众化的体育需求同样不可忽视。借助都市运动中心建设,大量多样化的体育产业项目得以生存、成长,未来都市运动中心或许将成为体育“双创”的基地和体育社会组织的“孵化器”。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