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冰
曾经被中超视为“香饽饽”的亚冠,成了不折不扣的“鸡肋”。
当一脸委屈的牛夫人对着至尊宝说出“以前陪我看月亮的时候,叫人家小甜甜,现在新人胜旧人,叫人家牛夫人”的时候,一定没有想明白,明明自己还是那个自己,原先把自己当宝贝的那个,怎么就翻脸不认人了呢?
改制后的亚冠联赛,像极了怨妇般的牛夫人,而“背叛”了她的那个至尊宝,正是从“齐天大圣”沦为“至尊宝”的中超。
很难说,亚足联隆重推出的亚冠新政,是不是为中超联赛“量身打造”的,但是放眼整个亚洲足坛,过去这十年时间里,能够用得起“5+1”并且能够保证外援质量和水平的,也只有“不差钱”的中超土豪们了。
亚冠还是那个亚冠,但中超,已经不是那个中超了。2013和2015赛季,广州恒大队“前无古人”地两夺亚冠,而可以肯定的是,在最近几年时间里,这样的高度,应该也是“后无来者”的。
刚刚经历了金元足球泡沫破裂的中超,受包括疫情在内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亚冠赛场上同样抬不起头来,而且在“限投+限薪”的大环境下,这样的低迷,要持续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用“祸不单行”来形容眼下的中超,显然是再贴切不过了。
现在的中超,到底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和态度来面对亚冠?
可以肯定的是,在中超与亚冠很难兼得的情况下,中超俱乐部选择“内卷”虽然有些无奈,但同样也是可以理解的。同样可以肯定的是,以“混编队”甚至“青年队”出战的中超球队,在今年亚冠赛场上的表现,或许会比去年更加“惨不忍睹”,但是从锻炼球员的角度来讲,早一点把年轻队员推上前台,即便遭遇到了现实的“毒打”,如果能够进行正确地引导,让队员更清楚地认识自身,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毕竟从现代足球的发展来看,无论欧洲还是作为亚洲近邻的日韩,一大批二十出头甚至只有十八九岁的年轻队员,已经开始登上了职业联赛的舞台。
反观中超中甲,虽然有中国足协的“U 23政策”助推,从1993年到1997年龄段球员当中,真正能够冒出来的屈指可数,更不要说挑起中国足球的大梁了。或许在亚冠赛场上,中超球队要经历阵痛和失落,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只能出任陪太子读书的角色,但是祸福相倚,只要真正把亚冠当成淬炼自己的比赛去对待,总归会有收获的,前提是从俱乐部到教练的态度都要端正,否则球员也只会把亚冠当成走过场,贴着中超标签的各种“惨案”,可能要越来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