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钧雷
2022年3月5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体育局训练中心女子排球队队长张常宁建议,在一些地区试点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省统考中增加体育考试,并将该成绩作为高校录取的参考依据。如此,让社会、家庭、学校和青少年学生更加注重参加体育锻炼、提升体质健康水平。
张常宁目前是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对于学生体育的问题格外关注。接受采访时,她表示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比如青少年体质下降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部分地区重文化成绩,轻体育锻炼的现象仍然存在,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以及青少年健身需求与场地设施不足、科学指导不足等。
张常宁的想法是,将体育变成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其中一项,并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这并非把体育纳入高考,而是省统考。以张常宁所在的江苏省为例,《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实施办法》显示,目前的合格性考试包括《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所设定的所有科目,共10门,分别是: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由省教育厅统一组织考试。至于体育、音乐、美术等,目前并不在合格性考试的要求范围内。
张常宁的提案,意在增加体育在高中学业中的比重。她建议,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可以针对学校的体育课、课间时间与课外体育活动这些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渠道进行改动,制定个性化方案,增强体育教学的科学性、趣味性与可操作性,引导学生主动接受从教室走到运动场的过程,从“心底里喜欢”参与体育活动,到“心底里愿意”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从而在享受运动乐趣的同时,达到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目的。
不过,有关于她在人大会议上的提案,迅速在网络中引起热议,相关阅读量过亿,且受到了不少争议。
主要的反对观点从学生群体的视角出发,指责张常宁的提议存在“令高中学生增负”的问题。体育教学的地位提升,意味着学生要在繁忙的学业之余再度增添一项需要以分数来衡量的课程项目。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他们并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结果。不过,也有不同的声音支持张常宁的提案,认可体育锻炼对于青少年成长的积极意义,而且提案仅仅是建议,并未提及具体的执行措施,因此可以去积极探索如何在避免“增负”的情况下促使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正确方式。
对此,张常宁在3月6日对于自己的提案进行了进一步解释:“提建议的本意是为了加强青少年体质健康,不是增加考试的负担,也没有重体育轻文化的意思。”她的本意,是“利用考试的杠杆作用,调动以‘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四位一体的积极性,能够真正地意识到体质的提升对于青少年的重要性,提高青少年体育兴趣,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了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体育活动方案。”
事实上,张常宁的建议内容并未“将体育纳入省统考”这一点,还包括:花大力气抓好学校的体育工作,增强科学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实现多样化,引导学生从内心接受、享受体育;加强青少年公共服务体系,满足青少年健身需求与场地设施;不断丰富青少年课外体育竞赛和活动,加强交流,满足青少年欣赏和参与高水平体育赛事的需求;加强社会体育组织的政策引领,鼓励发展,完善制度,加强服务监管工作。
面对争议,张常宁表示:“体育不是用来为难学生的,体教融合后每一个青年人都将会是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