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冰
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中国男篮、男排和男足都没有获得参赛资格,全军覆没的背后,是包括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在内的专业人士的深深担忧:“三大球不振兴,体育强国无从谈起。”
五年前,参加“两会”的苟仲文在“部长通道”接受采访时,曾经直接点出了中国足球一些不正常的现状,比如天价球员。“投资足球的人,有钱就任性,造成(天价球员)这样一种现象,他们意在商业而不是足球,所以我们对此要保持高度警惕。”
2019年3月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当中,苟仲文再次在“部长通道”接受采访,他坦言中国足球一直在低水平徘徊,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没有很好地落实《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在这个方案里面,把中国足球的未来和当下都讲得很清楚,我们在落实上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我们在发展足球上不免有一些形式主义,也有一些急功近利的情况,所以造成现在有些方面大家都不满意。”
在谈到下一步中国足球的工作重点时,苟仲文当时表示,首先要坚定地走改革之路,一茬一茬的人去做,一张蓝图绘到底;其次就是要实实在在地抓青训,不能把抓青训放在口头上,不能急功近利,要解决青训方面一些存在的固有的障碍;第三要建立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专业性、权威性的足协机构,使中国足协真正成为中国足球发展的龙头。
三年之后,当中国男足在世预赛中再一次铩羽而归、支离破碎的中超联赛乏人问津、苟仲文期待的“足球振兴”看上去遥遥无期的时候,谁又敢保证,在充斥着种种不确定因素的2022赛季开始之前,不断被人嫌弃的中国足球,真的已经探到底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