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同向未来  双奥留声记忆永恒
第A12版:冬残奥 2022-03-14

同向未来 双奥留声记忆永恒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闭幕

圣火渐渐熄灭

残健艺术家们将“唱针”推离场地

3月13日晚,绚烂的焰火照亮北京夜空,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落下帷幕。这届简约、安全、精彩的残奥盛会,闪耀着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生命之光,传递着团结与友谊的希望火种,在世界残奥运动和全球残疾人事业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是有史以来参赛运动员人数最多的冬残奥会之一。在以“勇气、决心、激励、平等”为核心的残奥运动价值观感召下,来自46个国家(地区)的近600名残疾人运动员参与6个大项、78个小项的角逐。赛场上,他们用一次次艰难的跳跃、一次次激情的冲刺,挥写着坚强不屈、永不放弃的生命奇迹。当两臂空荡的孙鸿胜冲下高山,当无法行走的闫卓稳稳将冰壶推入圆心,当第六次参赛的加拿大老将布赖恩·麦基弗夺得个人生涯第16块冬残奥会金牌,他们的精彩表现,早已超越比赛本身,赢得了世人的喝彩与尊重。

成功的盛会,来自精彩的赛事,也得益于东道主的周到服务和有力保障。从夏残奥会到冬残奥会,14年间,北京的无障碍水平显著提升,助残理念深入人心,“双奥之城”以更便捷、更人性化、更有温度的风貌迎接八方来客。赛场内外,专业舒适的无障碍环境、温暖高效的服务以及安全可靠的防疫举措让运动员赞不绝口。在新冠肺炎疫情延宕反复、体育赛事饱受冲击的背景下,北京冬残奥会在疫情防控方面作出了积极示范。中国践行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与国际残奥委会等各方通力合作,交出了一份组织办赛的精彩答卷。正如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安德鲁·帕森斯所言,北京冬残奥会将把冬残奥会提升到新高度。

北京冬残奥会是运动员竞技的赛场,也是展现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成就的窗口。这是中国第六次组团参加冬残奥会,也是中国参加冬残奥会以来,代表团规模最大、运动员人数最多、参赛项目最全的一届。从2002年在美国盐湖城首次亮相冬残奥会,到2018年在平昌实现冬残奥会金牌零的突破,再到北京冬残奥会位列金牌和奖牌榜榜首,党和国家对残疾人事业的高度重视是残疾人冬季体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奥运赛场成绩突飞猛进的决定性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注入了强劲的精神动力。回首过往,我们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潮流的残疾人体育发展之路;展望未来,中国将以北京冬残奥会为新起点,进一步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国际残疾人事业共同发展。

从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到北京冬残奥会圆满落幕,北京和张家口兑现了“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庄严承诺。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人类面临多重挑战。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再次彰显世界对“更团结”的渴望和“一起向未来”的信念,奏响了和平、友爱、进步的时代乐章。让奥林匹克之光温暖世界、照亮未来,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努力,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摘自 新华社、北京日报、央视新闻

兑现“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庄严承诺

在13日举行的北京冬残奥会赛事总结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冬奥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冬奥组委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两个奥运“同步筹办、一岗双责”的工作原则,加强筹办工作整合,各个部门在筹办冬奥会的同时,同步推进冬残奥会筹办工作。从目前的情况看,“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目标能够圆满实现,我们兑现了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

北京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张建东表示,“两个奥运、同样精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场馆建设方面,北京冬残奥会使用5个竞赛场馆和23个主要非竞赛场馆,都是沿用冬奥会的场馆,这些场馆在规划设计和建设改造过程中,都充分考虑了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赛事需求。比如,国家游泳中心为残奥运动员设计了多功能更衣室,修建了入场轮椅大坡道并进行了卫生间无障碍改造。国家体育馆建设了轮椅坡道。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为残奥运动员设立实用的打蜡房及山地无障碍电梯等。

在服务保障方面,北京冬奥组委努力从抵离、住宿、餐饮、交通、医疗等方面加强对残疾人运动员的服务。比如,在住宿方面,三个冬残奥村在公寓楼、健身中心、娱乐中心、广场区等区域都有完善的无障碍服务设施,并且在冬残奥会期间,设立了轮椅假肢维修中心,随时提供维修服务。在餐饮方面,规划了餐厅的用餐座位和饮品摆放方式,方便运动员坐轮椅就餐。在交通方面,在三个赛区投放了近300辆无障碍车辆,并配备志愿者提供轮椅协助、乘降和语言支持。

在赛事运行方面,冬残奥会竞赛项目场地根据残奥运动员特点和竞赛规则做相应转换和调整,并经过国际冬季残奥单项体育联合会认证,竞赛器材按照冬残奥标准进行配备。比如,国家体育馆设置了用于残奥冰球项目的防冰板和透明挡板,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调整赛道起点和旗门设置,云顶滑雪公园进行残奥单板项目场地塑形,国家冬季两项中心规划建设了残奥项目专用部分赛道、调整靶场设置等。

北京冬奥组委副主席杨树安表示,举办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是一项以体育竞赛为龙头的复杂系统工程,北京冬奥组委从申奥成功之后就在顶层设计时深入研究分析,制定各环节联动的计划方案,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巨大支持下协调联动。

他举例说,在筹办过程中,北京冬奥会竞赛日程推出了13版,这是因为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观众、不同的转播机构对于转播信号的时间要求不一样,需要不断优化调整。而在调整竞赛日程之后,场馆层面的各个功能领域,比如餐饮、票务、交通等都需要联动调整。

在赛事医疗保障方面,北京冬奥组委专职副主席、秘书长韩子荣表示,按照“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要求,北京冬残奥会执行与北京冬奥会基本一致的医疗服务标准。

她表示,在三个赛区设置了3个冬残奥村综合诊所、38个固定医疗站和51个竞赛区域(FOP)医疗站,在延庆和张家口赛区,配备了救援和医疗转运直升机,保证在5分钟内到达赛道上空,并在15分钟内完成救援任务。同时,考虑到残奥运动员的特殊需求,还在各竞赛场馆和三个冬奥村设置了7个假肢轮椅维修站。为场馆免费提供包括车载CT机、方舱核磁机和数字X线机等大型医疗设备,在三个赛区配备了100套AED一体机。

自2月23日冬残奥村预开村以来,医疗团队共接诊冬残奥伤病员上千人次,其中伤病运动员100余人。累计转诊定点医院救治100余人次。冬残奥会期间,共安排50余人参与假肢、矫形器和轮椅维修服务。自2月23日冬残奥村预开村起,累计接收各类服务300余人次,包括矫形器服务、假肢维修服务、轮椅维修服务和运动器材类维修服务等。

定音鼓留声机 留下回忆和眷恋

在13套定音鼓的敲击中,“时间”的脚步坚定向前,奔流不息。自冬残奥会开幕以来,九天内运动员奋勇拼搏的感动、赛事的精彩高光瞬间等被不断回溯,最终定格于开幕式上火炬手李端点火的时刻。一位盲人小提琴家的琴声响起,雪花台上的主火炬开始缓缓熄灭。残健艺术家们将“唱针”推离场地,时间仿佛在这时凝滞、静默……

“我们想为大家留下一份回忆和更多眷恋。”闭幕式导演沈晨说。在此基础上,主创团队也期待探索艺术创作的新路径,比如那段由13套定音鼓演绎的音乐,就是中国作曲家们的大胆实践。为什么执意要选用13套定音鼓?沈晨解释,这段音乐有着全球“共享此刻、共赴未来”的寓意,“13”代表着13届冬残奥会的历史,定音鼓的声音恰似时钟秒针“滴答滴答”的节奏,而“时间”正是整个闭幕式主题“在温暖中永恒”的落点。

闭幕式上,12位健全人鼓手站成一圈,另有一位残疾人鼓手站在圆心,如同时钟的表盘。音乐从26秒的引子中开启,随后,现场的鼓手们“严格地按照时钟的概念进行了两圈,每圈都是60秒。一部分定音鼓一直在还原秒针‘滴答’的概念,其他的重音在第一圈里依次点亮12个点位,第二圈是定音鼓的华彩,之后的音乐展开、发展,比较有未来感,也带着一定的实验性。”闭幕式音乐总监商君立说。

作为贯穿闭幕式全篇的核心创意,“鸟巢”场地中间直径55米的“留声机”令人印象深刻。为什么要采用这样一个主视觉形象作为核心创意?来看总导演张艺谋的解读。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表示:“留声机”要成为我们闭幕式的一个亮点,就有点像冬奥会闭幕式上的折柳寄情,冬残奥闭幕式通过一个道具来完成这个亮点。

折柳寄情是通过整体的表演的一个氛围,和讲解来传递的一个感情,留声机现在就成了一个道具要发挥这个作用。它其实是个意念,是个理念,不一定专门指胶片时代、黑胶时代,它只是人类作为留存记忆的一个东西,要勾连这个共同的共情,所以这个留声机一放,我觉得这个还是很能带动大家的一个感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