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航在比赛中
3月9日,2022-2025年新周期“全国羽毛球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名单出炉,上海市徐汇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以下简称“徐汇青少体校”)再次成功获评为全国羽毛球后备人才基地。本着“更接地气、夯实基础、精雕细琢”的理念,近年来徐汇青少体校培养输送了以陈思航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羽毛球运动员。
本报记者 丁荣
精挑细选 精雕细琢
羽球少年入选国家队
近年来,徐汇青少体校培养输送到上海市羽毛球一线队乃至国家羽毛球队的运动员越来越多,出生于1999年的国家羽毛球队运动员陈思航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据陈思航的启蒙教练、徐汇青少体校羽毛球教研组长庾昉介绍,陈思航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到徐汇青少体校训练羽毛球。当时的陈思航虽然偏胖,但“手上感觉和协调性好,悟性高,比同年龄孩子接受能力强”。对此,庾昉积极与陈思航父母联系,安排其家庭日常控制饮食,减轻了他的体重。很快,陈思航就在上海的青少年羽毛球比赛中脱颖而出。他打球具有突击能力、思路变化活跃、善于用脑,在市运会和市级青少年羽毛球锦标赛中都获得了冠军。在父母的支持下,陈思航被成功输送到了当时的上海市体育宫羽毛球二线队进行训练。在上海体育宫,陈思航在苏雄教练带训下日益进步,在14岁就成功进入上海市羽毛球一线队。在上海市羽毛球队教练俞凌胤的带教下,陈思航转型为双打运动员,并在2016年、2017年连续入选羽毛球国家青年集训队。陈思航在2019年的羽毛球全国青年选拔赛中夺得第五名,正式进入羽毛球国家队。
除了陈思航之外,同样由庾昉培养输送的运动员蒲宇曦(2003年)、黄佳明(2005年)、吴俊铠(2007年)都已经输送到了上海市羽毛球队,形成了输送人才的梯队。近年来,徐汇青少体校羽毛球队在全国青少年U系列羽毛球比赛中不仅参赛人数越来越多,且成绩也越来越好。
谈及成功的经验,在徐汇青少体校任教23年的羽毛球教练庾昉认为,选材要看准孩子身上的特点,要会跑动,同时还要具有灵活性和空间感,此外还需要科研与体能测试来进行辅助。
体教融合 资源共享
让少体校更“接地气”
随着培养输送的人才辈出,徐汇青少体校羽毛球队的名气越来越响,慕名前来参加训练的孩子越来越多,每次选拔时都有几百人参加。对此,徐汇青少体校也一直将羽毛球作为重点项目来发展,将一整个室内体育场都用于羽毛球训练。
在教练员队伍配置方面,徐汇青少体校羽毛球教研组在原有四名编制内教练基础上,专门增加了六名外聘教练,形成了多达10人的教练团队。目前,徐汇青少体校在训的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达到100人左右。队伍按照孩子的年龄分为了五个年龄档,由不同的教练员带训,其中年龄最小的队员出生于2016年。
在人才培养的通道方面,徐汇青少体校围绕基地标准对羽毛球项目进行了强化管理,积极参加全国各级各类羽毛球比赛和集训,向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不断输送优秀后备人才,努力提高“羽毛球基地”建设工作的水平。同时,学校还与上海中学的羽毛球校办二线队形成紧密合作,让孩子通过一条“体教融合”的道路,成为优秀的学生运动员。
徐汇区的羽毛球项目通过20余年的坚持发展,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业内也形成了一定口碑。如今再度获评新周期“全国羽毛球后备人才基地”,进一步激发了学校大力发展羽毛球项目的信心。徐汇青少体校华泾校区负责人郑昕波表示:“我们将进一步做精做强羽毛球项目,让青少年业余训练更接地气,夯实基础,雕细琢,努力培养输送更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