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丰翔智秀公园
浦东滨江步道
本报记者 李一平
2014年10月的首届世界城市日论坛上,上海提出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概念——强调在步行15分钟以内的生活范围,满足人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如今,作为社区生活圈的组成部分的“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已初见雏形。除了体育场馆、健身苑点外,大多数老百姓最常去的也许就是健身步道和体育公园了,在这些人们家门口的场所,“生态+体育”构建出了全新的健身体验。
上海着力打造的体育生活圈,越来越贴近老百姓。截至2020年底,上海已累计建成总长1954公里的各类市民健身步道(绿道)和骑行道,市民益智健身苑点多达17556个,市民球场2714片、社区市民健身中心101个、市民健身房186个,市民健身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了2.35平方米。
红馥里小区市民智慧步道是去年9月刚刚建成的智慧科技型步道,这条长330米,宽1.5米的步道蕴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项高科技技术手段。运动过程中,速度、心率等相关数据被实时记录,市民在大屏上可以及时查询浏览。除了这个功能外,还能获取运动排名榜单、健身指南、天气情况等便民信息。
作为虹口科技化健身苑点的全新尝试,红馥里智慧步道给予市民前所未有的健身体验,市民可以利用蓝牙连接大屏的智慧系统和手机终端,自动记录运动数据,通过全程数据追踪,系统会为每位市民的运动情况做出科学分析和反馈。
而位于浦东滨江的这条则能称得上是风景最好的健身步道之一。在滨江总面积为200万平方米的开放空间里、有21个自然生态滨江绿地、12座各具特色的“云桥”和3条连续的漫步道、跑步道和骑行道。浦江三根“亲民道”中,红色跑步道格外醒目。紫色骑行道时而与跑步道并排而行,时而另辟蹊径。亲水漫步道则离黄浦江最近,宽阔舒畅。整个陆家嘴滨江沿线,种满灌木和乔木,花草植被色彩分明,为浦江平添几分姿色。
除了数量众多、种类丰富、覆盖范围极广的健身步道外,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园涌现而出,在这里,市民能享受大自然的清新,也能自由地休闲运动。
截至2021年底,上海有各类公园532座,其中,城市公园399座、口袋公园103座、乡村公园29座、主题公园1座。
上海“十四五”规划提出“千园工程”计划,到2025年,新增约600座公园,全市各类公园超过1000座。“千园工程”的实施,追求的不仅是公园数量的增加,更是公园功能的提升。
而除了“文化公园”外,体育则是公园另一大重要属性。在体育方面,全市目前有297座公园建有健身体育设施,主要包括: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运动场地,运动器械等健身体育设施,儿童乐园、沙坑、攀岩、舞棚、皮划艇等其他健身体育设施。
以正在建设的宝山丰翔智秀公园为例,为了结合公园的生态特色以及周边定位,公园的设计主题为“探秘丰林里,共享智创间”,主要有智慧互动空间、自然健康绿道、生态特色水岸、科创拓展基地四个看点。
在智慧互动空间,游客可以体验“时尚单车”“光感触点”“泡泡森林”和“能量跑酷”智慧互动设施,体会户外运动休闲的智慧化新场景。比如,时尚单车项目,游客踩自行车后将激活旱喷与炫彩灯效,骑行速度、里程决定喷泉高度,可选择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挑战排行榜,也可多人骑行,比比谁的喷泉更高。智慧互动墙复刻了“打地鼠”经典游戏,多人参与实现合作与竞技,考验参与者的反应与身体协调度,通过拍灭发光点完成挑战。
“十四五”时期,上海还将加大体育设施供给力度,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营造“处处可健身、天天想健身、人人会健身”的全民健身城市环境。同时推进都市运动中心、市民健身驿站、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智慧健康驿站等新项目,补齐健身设施短板,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