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撸铁奶奶”陈继芳
“运动民星”陈焕昌(左)
残障选手陆瑶
本报记者 丁荣
全民健身智慧亲民,竞技体育勇攀高峰,体育赛事十年磨剑,体育产业千帆竞发……十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上海体育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体育赛事和活动,踔厉奋发、砥砺前行,铸就了非凡十年的辉煌成就。
十年间,上海在全国首创市民运动会,建成了一批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设施,上海市民体质指标连续三次蝉联全国第一;体育社会组织日趋壮大,参与全民健身的人口比例逐年增加,让上海这座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充满生机与活力。从上海到长三角,体育正在联动发展,未来将有更多人因体育而更有获得感与幸福感。
下了班,到了周末做什么?逛街、吃饭、看电影已不再是标配,运动健身正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首选。健身设施举步可就,群众赛事零门槛,健身指导手机可约……在魔都上海,全民健身已成为品质生活的新载体。
位于上海市中心位置的人民公园里就有一处“网红”健身角,每天都有几十支健身团队来这里健身。这片健身区原本已十分破旧,上海市体育局在大调研中与健身团队充分沟通,将老百姓的诉求作为改建方案的衡量标准,经过十次实地勘探,七遍方案修改,让市民来“定稿”,圆满实现了所有健身团队都满意的最佳方案。
十年来,上海始终坚持以市民的需求为“标尺”,把服务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丰富体育设施供给。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岸线贯通开放,各类配套体育设施纷纷“嵌入”;公园绿地里的体育健身设施越来越完善,城市的街头巷尾诞生了“共享运动场”,市民健身中心出现了覆盖了全年龄人群、兼顾了残障人士的“乐活空间”;越来越多的废旧厂房“变身”为了市民健身中心和公共运动场,老年人有了专属的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商场里也有都市运动中心……十年来,上海的公共体育设施创新不断,市民身边的健身设施越来越多。上海已经累计建成各类市民健身步道(绿道)1669条,健身步道、骑行道的总长度达1954公里,截至2021年底,上海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4平方米,公共体育设施的市民满意度位居为民办实事项目前列。
“一个馒头掰两半,两边味道不一样。”敢为人先的上海于2012年在全国首创市民运动会,并于2017年起每年举办城市业余联赛。从最早的十几个项目到2022年上海城市业余联赛的12个联赛项目、24项品牌赛事活动、16个区级赛事、250项项目系列赛、20项线上赛事以及10项长三角赛事,上海的群众体育赛事在“政府、社会、市场”三轮驱动下越来越丰富,人人都可以在这个舞台上找到自己的精彩。80多岁的“运动民星”陈焕昌,70岁的“撸铁奶奶”陈继芳都为人举手称赞;城市业余联赛大众射箭系列赛上,一位残障选手陆瑶用“铁手”开弓,创造了个人最好成绩,奥运冠军陶璐娜为她点赞。
今年10月4日重阳节,近百名上海社会体育指导员纷纷积极行动起来,为上海13个区的长者运动健康之家近千名老年人进行了专业的科学健身指导。为了更好服务“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实现“体医养融合”模式在上海的先行先试,把运动健康促进落到实处,上海市体育局与上海体育学院携手,在全国首创了“运动健康师”项目,培养向群众提供科学健身、健康生活、康复休养等咨询指导服务的专门人员。同时,上海市体育局积极推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年轻化、专业化”改革,让退役运动员、俱乐部教练、运动达人都能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通过持续发力,上海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结构已朝着“年轻化”“专业化”方向转变。
“十四五”时期,上海将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融合化和数字化,推动体育健身设施举步可就、体育健身组织充满活力、体育赛事活动丰富多元、科学健身指导专业高效、公共体育服务数字转型,建设国际知名、全国领先、上海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力城市,努力营造“处处可健身、天天想健身、人人会健身”的全民健身城市环境,通过全民健身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