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沉浸式体验,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发展数据,可赶不上大伙儿亲身去跑一跑来得真情实感。上周六,首届上海苏州河半程马拉松赛鸣枪起跑,参赛者们在完成21.0975公里挑战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以“半马苏河”活力秀带为重点打造的普陀新貌。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重新认识“家门口”
烟火气带出新期待
“走出家门,迈迈腿,我就到比赛起点了。真就是‘家门口的马拉松’。”家住普陀区长寿路附近的方佩君,她是首届上海苏州河半程马拉松(以下简称“苏河半马”)的4000名参赛者之一。与平日见缝插针的“随便跑跑”不同,在大赛氛围的渲染下,她感受到了“家门口”的新貌。
而对首届“苏河半马”男子组冠军、来自吉林大学的马瑞而言,尽管这是他首次来沪,但在1小时03分46秒这一好成绩的鼓舞下,他已有些期待起来年赛事的举办了。“这是一条比较有可能跑出好成绩的赛道。”
首届“苏河半马”的赛事主题是“海派烟火地,苏河新活力”,串联起跨越百年的工业文明和现代化的创意建筑群,描绘出一条无与伦比的魅力赛道。赛事起点位于天安千树(莫干山路),终点设在半马苏河公园(云岭东路),赛程还途经上海造币博物馆、上钞大厦、环球港、长风公园等普陀地标性建筑。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这里提到了“苏河半马”和“半马苏河”两个概念,它们可是不同的哦。“苏河半马”指的是本项半程马拉松赛,而“半马苏河”则是一个内容更庞大、立意更深远的概念。苏州河在普陀区内绵延21公里,恰是占到了城市母亲河42公里岸线贯通工程中的半壁江山,也是约等于一场半马的距离。2020年底,随着苏州河滨水岸线贯通开放,“半马苏河”渐渐成为普陀的金名片,逐渐从“工业锈带”转变为“生活秀带”和“发展秀带”。
“城市马拉松是最能展现城市面貌的体育运动之一,把运动赛事和城市人文景观完美地融合。这次‘苏河半马’的路线,涵盖了苏州河两岸的工业遗存、文物古迹、现代商圈、公园绿地、高等学府和居民生活区等,是一条既有海派腔调,又有烟火气的魅力赛道。跑者用脚步丈量城市,体验苏州河两岸城市美景,同时也成为展示城市活力的风景线。大家共享城市发展带来的成果,能让更多的人感受苏河之美、普陀之美、运动之美。”普陀区副区长王珏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如今在普陀,人们不仅可以在苏州河上划龙舟,在苏州河边跑半马,未来还可以在苏州河上划赛艇,真正实现了苏州河普陀段“南岸走起来、北岸跑起来、水中划起来”的美好愿景。
据了解,在过去三年间,普陀围绕长寿路、曹家渡、长风、长征等四个主题区段,把岸线贯通与居民小区品质提升。比如,该区将临河地块功能转型相结合,重塑了半岛花园、中远两湾城等生活亲水岸线,建设完成半马苏河公园,完善了创享塔、M50园区等活力空间,实现了沿河居民小区、文创产业园区、公共休闲绿地与滨水空间的融合共生。
“上马品质”加持新赛事
虽然是一项新诞生的赛事,但在“苏河半马”的起终点和赛道沿途,很多参赛者都有熟悉的感觉。“跑下来的感觉是各个环节都很顺,不像是首届举办的比赛。”这么说完全没错,因为“苏河半马”的背后有着“上马品质”来保驾护航。
作为上马系列赛中的一站,“苏河半马”同样将跑者的安全放在首位,为跑者构筑起了完善、科学的保障屏障。比赛当日,在赛道起终点和沿途,除街道保障人员外,917位来自普陀区机关和上海市各高校的志愿者,与130余名裁判员共同编织起一张安全网。当天共设置21个医疗站点,沿途设有12辆救护车及近100位医护人员,还设立三家比赛定点医院,200名急救志愿者分布于医疗站和沿途做好医疗保障。其中,25组骑行急救队保驾护航,在沿途医疗救护点前100米设有明显标志,沿参赛者的跑进路线,有急救车跟随,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协助。
同时,赛事期间,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涉及赛道的部分道路采取交通管制措施,普陀公安分局交警支队民警骑行摩托车开道,特警支队民警骑行警用自行车对赛事全程护航。普环公司和上海地铁第二运营有限公司也为保障赛事做了专门的方案。
正因为有了这重重保障,所以选手们才能更好地感受“半马苏河”沿线鲜明的红色基因、厚重的工业文明、澎湃的发展活力、多彩的群众生活、宜人的生态基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