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章丽倩
场地硬件与配套软服务的共同提升,正让更多申城市民享受到“体育+”的一站式便利。
和很多家长一样,陆严琦也正接受“暑期带孩大考”。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当他带着女儿再度去到东方体育中心的月亮湾水上运动公园训练时,有了让他感到惊喜的新发现:公园内的陆地服务空间升级开放了,不仅前去训练的人可在此做活动前的准备和存放个人物品,像他这样的陪同人员也能在空调环境中休息和等待。
“在这个服务空间开放前,我大多是在马路对面的商城里找个地方休息,比如咖啡店什么的。现在的话,不仅前来训练的人能得到更好的服务,陪同人员也多了等候时的选择。我感觉这样的配套服务挺贴心的。”陆严琦说,越是孩子年龄比较小的家长,在陪着训练时就越容易放心不下,如今有了就近的休息处,自然受到欢迎。
类似的配套软服务的提升,在近些年中已成为沪上不少体育场地“卷”起来的发力点。喜欢上路跑已有21年的市民裘军,他对申城那些大大小小的路跑热门地点大多心中有数,自有比较。“因为离家近,大概就2.5公里,所以世纪公园仍旧是我最常去跑步的地方。现在这座城市里被称作‘路跑胜地’的地方变多了,彼此间好像也良性地‘卷’起来了。在世纪公园跑一圈是5公里,最早的补水站设在7号门附近,后来在1号门和5号门附近也添了补水站。另外,还有一些淋浴更衣设施。对跑者来说,体验感是越来越好了。”
在跑友们按不同标准列出的申城十大夜跑路线中,徐汇滨江大道一直名列前茅,除了景观颜值加分外,分布于沿途的滨江驿站、自动贩卖机、卫生洗漱设施和相关商业配套等,也为那里拿了不少印象分。环境宜人,设施齐全,安全系数高……凭借这些长处,徐汇滨江大道不仅成了业余路跑爱好者的聚集地,也是受不少路跑赛事钟爱的路段。
而对那些本就办在成熟商圈里的体育场地来说,就属于天生自带配套加成。位于美罗城六楼天台、场地总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的空中球场,它开创了徐家汇商圈“屋顶商业+体育业态”的先河,场地内既能开展足球、曲棍球等项目,也能被用于举办篮球、健身操、瑜伽团课等项目。
完成升级改造后重新迎宾的和平公园,则是在对场地的复合利用中也加强了体育元素,让“生活场景中的体育运动”更符合所针对人群的使用习惯。破除围墙后的和平公园如今是24小时开放的状态,园内设置了可满足全年龄段、不同人群需求的活动场所和健身器械,包括儿童游乐设施秋千、滑梯等,提供具有亲子互动、儿童交友、感知训练等功能的儿童活动场地,同时还配备了一条1.5公里长的塑胶跑步道和“智慧跑道系统”。
据上海市体育局、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完成的《2022年上海市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评估报告》显示,去年上海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1平方米,新增体育场地面积147.83万平方米,各区共完成健身设施重点项目1949个,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取得积极成效。2023年,上海体育正围绕“十四五”规划和健身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努力增加健身设施供给,满足市民群众多样化健身需求。
当体育场地硬件与配套软服务应和着政府规划与市场需求有了更多联手时,势必会有更多上海市民加入到越运动越健康的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