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图文 本报记者 李一平
9月8日,“智汇长三角,运动促健康”——2023年长三角运动促进健康研讨会在上海开幕。本次研讨会以“全生命周期运动促进健康”为主题,共设开幕式、六场主题研讨、两场圆桌研讨和五场平行专题研讨。300余名来自长三角三省一市体育系统、卫生健康系统及部分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嘉宾及代表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通过运动促进健康。
开幕式上,正式发布了《运动促健康长三角宣言》,旨在建设“人人运动,人人健康”的“活力长三角”。六场主题研讨邀请到国内外知名学者与专家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分享关于“运动促进健康”的新理念、新特点和新方法。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司长丁东以“运动促进健康”为题作大会主题报告,从不同视角、不同方面对我国的运动促进健康探索与实践进行了深入解析。报告指出,长三角地区要充分发挥长三角现代化治理前沿阵地的优势和长三角地区人才聚集、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
“从国民营养计划的‘三减三健’,到糖尿病防治的生活方式干预,运动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贾伟平表示,“现在慢性疾病有年轻化的趋势,运动对于预防一些青少年疾病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
原上海体育学院院长陈佩杰认为,学生体质属于教育范畴但不能局限在校园内解决,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青少年体育促进机制,形成社会各方合力,加大评估后的体质干预,是包括学校体育在内的青少年体育工作努力的方向。
“人工智能不会取代我们,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开出具有个性化且准确的运动处方。”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终身教授朱为模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AI(人工智能)中心化、跨学科、个性化,包括疾病专业化、可穿戴设备和行为理论基础以及生活方式整合的新型运动处方即将到来。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教授杰夫·库姆斯则分享了优化健康的运动处方。他认为,高强度间歇训练是提高心肺健康的有效干预方法,但对于慢病患者来说,最有效的运动处方是患者有意愿去参与的运动处方,这个运动处方需要在理想的生理处方和可操作的处方中找到一个平衡。
圆桌研讨则主要围绕助力构建长三角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展开讨论,聚焦于运动促进健康跨领域、跨行业的专业研讨与思想碰撞,旨在探索区域运动促进健康一体化发展,提升长三角地区健康软实力,为加快健康长三角建设提供体育支撑。三省一市体育局,以及医疗、体育政策研究、金融保险、体育产业领域的专家和嘉宾共聚一堂,进行了圆桌对话和跨界对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