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6日 星期六
退出的背后 中国职业足球的墓志铭 扬科维奇该走该留? 五年内最好的国足 毫无乐趣
第A02版:专栏 2024-01-24

五年内最好的国足

沈雷

沈雷

中国队亚洲杯踢成这样子,总得写几句。但一时间竟不知道如何写起。只能套用一句话:现在的每一天,你看到的都是未来五年里最好的中国足球。

为什么是五年?以中国球员二十三四岁逐渐踢上比赛,二十七八岁能稳定担任主力的成长节奏,再看看现在的U23国奥队在亚洲的竞争力,就不难得出结论——五年里没人能接班,即使是现在这个看起来门槛很低的班,也兜不住了。

五年只是一个最低时限,往后怎么样,不好说。按足球圈早几年的一致看法,2007-2008年龄段及以后的小球员数量远远多于之前年龄段,质量也有明显提高。但如果中国职业足球长期处于现在这样普遍欠薪、动辄散伙的状态,这批球员能否坚持到职业阶段就是一个未知数。

中国足球现今的状况与本世纪初极为相似。在冲入韩日世界杯的高潮背后,中国职业足球已陷入了假球黑哨和经营困难的双重危机中,球员被欠薪和俱乐部解体也曾是常态。直到地产资本循着政策的味道而至,才让中国足球摆脱穷困潦倒的困局。这一次,又有哪位盖世英雄踩着七彩祥云来救中国足球?看不到任何迹象,连云彩都没有一片,更别说英雄了。

有相似,更有不同。上一次陷入低谷时,好歹还保留了1984-1985、1986-1987这两个年龄段优质球员的火种——前者组成的队伍是中国足球最后一次出战世青赛,后者则是最后一次参加世少赛。这两个年龄段中的多数人幼年时仍受惠于传统体校模式,也因为是北京奥运会适龄选手,而在成长期得到了额外的保护。也正是这两个年龄段,撑起了金元足球的最高潮,并让国足在十年时间里保持了一定的竞争力。但现在手头还有什么牌?3456,单张打不了,顺子凑不齐,一无所有。

有些问题就是无解,中国足球一定是其中之一。道理大家都明白,要注重青训,要提高比赛质量,要鼓励球员尽可能出国尝试,但没人爱玩怎么普及青训,没有合格的球员怎么提高比赛质量,又怎么可能被高水平国外俱乐部相中呢?

这就和教育孩子一样,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聪明自律,一教就会;再瞅瞅自家这位,书么不读,饭么穷吃——你不得不承认,有人就不是读书的料,天赋不够,技能树也点偏了;同样的,有些运动项目在这里确实没有成长的土壤,放弃希望也就不会绝望了。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