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闻超
世界上有两种教练,一种是下课的教练,一种是等待下课的教练。
负于卡塔尔后,中国队主教练扬科维奇用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表态,作为对外界质疑的回应。亚洲杯小组赛三轮战罢,中国队2平1负未进一球,当时虽然没有立刻出局,但也已进入临终关怀阶段。无论未来国家队如何改变调整,这一切或许都与扬科维奇关系不大了……
“鸡汤”管够,良策不多
说中国队不努力绝对是不客观的。三场比赛中,国足几乎每场都拼到了极致,老将张琳芃似乎焕发“第二春”,蒋光太在防线上打出了范戴克级别的表现,来自山东泰山的边后卫刘洋发挥始终稳定。但与此同时,外界更看到了国足在进攻端的无力和无序。
三场比赛中,扬科维奇使用了不同的人员组合,据说教练组还曾临时更改了此前一直演练的四后卫阵型,寻求改变和突破。但是,在如此重要的比赛中首先自我否定,这真的是一支“做好准备”了的中国队吗?还记得去年6月份国足在大连集训比赛期间,扬科维奇曾说:“如果到了11月份,我们还没有找到固定的人员搭配的话,那么问题在我身上。”去年11月,国足在世预赛36强赛首轮中客场战胜泰国,令扬科维奇的帅位稳固一些,但随着韦世豪、吴曦的受伤,以及对手实力和比赛计划出现了不同,国足在此次多哈之旅中可谓步履蹒跚。
无论是武磊、戴伟浚、谭龙,还是张玉宁、韦世豪、林良铭,又或者林良铭、谢鹏飞、张玉宁,扬科维奇几乎试遍了所有组合,却都没能等来哪怕一粒进球。与之相对应的,还有刘彬彬在右路的仿徨,泰山边锋被固定在边翼卫的位置,迫于防守方面的顾虑,全然没了进攻端大胆压上的自信。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扬科维奇似乎都没能找到右路的正确人选,如果不是老将张琳芃状态保持得不错,国足在这一侧的攻防恐怕会更令人担忧。
随着韦世豪和吴曦的受伤,扬科维奇麾下的这支国足更加缺少了进攻端的推进能力,但如果只能依靠球员个人能力来寻找突破口的话,那还需要教练做什么呢?
扬科维奇执教球队期间,往往会在更衣室内通过慷慨激昂的演讲为弟子们加油鼓劲,而在日常训练中,其最强调的还是纪律层面的规范。客观而言,这些都是正确的做法,但对国足来说,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过去三场比赛已经给出了最好的证明,面对打法有序的对手,国足在进攻端的技战术内容显得乏善可陈。零进球,不算是偶然。
搏命太晚,战略失误
与卡塔尔一战的最后时刻,国足接连换上谭龙和蒋圣龙,算上体能已经不足还一直坚持的张玉宁,一时间球队前场出现了三个高点,尤其是申花后防小将蒋圣龙,直接被当成了奇兵使用。但在这之前,已经落后的国足换上徐新和武磊意图加强进攻,前者重于组织,后者则通过跑位和门前嗅觉寻找机会。遗憾的是,在放手一搏的过程中,国足似乎也没想好到底要怎样去为“三高”创造机会,不仅边路不曾打开传中切口,处于前腰位置的武磊除了刚开始有过几次脚下球外,其他时候也没获得太多机会,10分钟的补时,就这样在一种思路不够明确的状态下被消耗。
最后时刻搏命,是世界足坛许多球队和教练经常会用的一招,但对国足来说,如果前两场比赛中能更坚决一些,是不是可能不用等到最后一轮面对东道主时才决定自己的命运?
首轮对阵塔吉克斯坦,国足尚且可以说给人一种“后程发力”的感觉,若非那粒颇具争议的角球判罚,中国队也许可以拿下3分。但第二轮对阵黎巴嫩,或许是首场比赛的排兵布阵给了扬科维奇错觉,在本队攻势已起的情况下,他又一次早早换下了首发的武磊和张玉宁,直接“主动”打断了本方的进攻节奏,在那之前,国足进攻端已经不断接近对手球门,如果能够再坚持一段时间,或者继续在进攻端加强投入而非机械化般地替换,也许国足收获进球的概率会更高。
纵观三轮小组赛,国足的比赛战略主打一个“将命运留到最后”,然而从实力上来说,卡塔尔才是本组最强,因此这样一种思路显然与现实是矛盾的。又或者,扬科维奇考虑的正是冀望卡塔尔通过前两场奠定出线局面后,能在最后一轮“有所松懈”,那样的话只要国足前两场比赛不拉胯,仍然有很大机会实现出线目标。问题是,卡塔尔最后一轮的确轮换多达九人,这种情况下国足仍然没有把握住机会……造成如今的局面,国足在战略层面显然也凸显了一种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