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李一平
昨晚,2024国际滑联四大洲花样滑冰锦标赛在东方体育中心海上王冠体育馆落幕。作为国际滑联最重大的年度赛事之一,四大洲花滑锦标赛每年举办一届,是美洲、亚洲、非洲、大洋洲最高水平花滑运动员的冰上盛会。而对上海来说,则是我们这座城市与该项大赛的首度相会。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金博洋刷新个人赛季纪录
“中国是我的福地,上海是我认识中国的开始,很高兴回到这里来参赛。”加拿大名将派珀·吉勒斯和她的黄金搭档保罗·波里尔,在上海并无多少悬念地成为了本届四大洲花滑锦标赛冰舞项目的冠军。她回忆自己第一次来上海是参加2015年花滑世锦赛,在感慨时光匆匆之余,她对申城的这片冰上赛场留下了相当不错的印象。本次赛事的男单冠军、日本名将键山优真也表达了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喜爱。“上海这座城市非常棒,这里的场地也非常优秀,让我能很舒展地滑行,我在这里表现得非常出色,以后有机会我还想再来这里比赛。”
之于中国花滑队目前的领军人物金博洋,东方体育中心内的这片冰面,就更是熟悉的老地方了。从2018年平昌到2022年北京,再到2026年米兰,之于26岁的金博洋,这已是他的第三个冬奥周期。2018年平昌冬奥会的第四名,2016年和2017年两届花滑世锦赛的季军,2018年四大洲花滑锦标赛的冠军……这些都是他运动员生涯中的高光时刻。尽管金博洋此次在男单项目中仅获得第五名,但对他来说这仍是有所得的一次参赛:不仅高质量地完成了四周跳的难度动作,还以167.48分刷新了自己本赛季自由滑的最高分纪录。
“对我来说比较好的地方是,训练中该练的练到了,比赛中也把最近训练的积累发挥出来了……在比赛当中我滑得非常扎实,非常放松地去表现。”在参加完北京冬奥会后,受一些因素影响,金博洋似乎很难再从竞技赛场上找到那份既热爱又松弛的感觉。不少人曾担心,这位以天才之名出道的选手是否会就此退役。如今,明显已此一时彼一时,金博洋正在专注于每一个当下地为米兰冬奥会做准备。“每天都在努力,比赛中也都会去拼搏,成绩都是自己一步一步创造的。每个运动员都会去努力,不管得到什么结果,都会为自己热爱的项目去拼搏,这就是我们的初心。”
此次,令金博洋略感遗憾的是自己在比赛期间感冒了,“鼻子不通,嗓子也比较疼”。不过,已拥有众多大赛经验的他对此看得很开,“在后面的比赛中再发挥”。
在中国花滑这个相对艰难的备战期里,控制住伤病、调整了训练再归来的金博洋,确实能起到一定领军作用。正如本次赛事开幕表演嘉宾、2006年冬奥会花滑双人滑亚军张丹说的那样,“以前他是队里的小朋友,如今长大了,期待他能担起重任,当好带头大哥。”
伤病&重组,米兰冬奥会难度提升
韩聪因伤病退出米兰冬奥周期所有赛事,隋文静则是硕士学业、编舞学习两头忙碌,随着这对北京冬奥双人滑冠军组合的淡出,中国花滑队进入了大赛冲金点和奖牌点都缺失的状态。现在看来,与北京冬奥周期相比,进度已至半的米兰冬奥周期会是这支队伍难度更高的一段征程。
参加四大洲花滑锦标赛女单项目的陈虹伊、朱易、程佳盈以及替补养伤的安香怡,这是中国女单的主要队员名单。由于她们中无人达到2024花滑世锦赛女单的最低技术分标准,所以中国女单将连续第三年缺席世锦赛。当然,考虑到陈虹伊的腰伤,她在这次拿到的153.96分和第13名的成绩已属不易。
双人滑项目是中国花滑“梦开始的地方”,申雪/赵宏博、庞清/佟健、张丹/张昊、隋文静/韩聪都曾在国际大赛舞台上屡获殊荣。然而,在享受了北京冬奥会上再夺冠的高潮后,在多名运动员伤的伤、退的退后,中国双人滑正经历着人员重组和有待接班的阵痛。
去年3月,中国双人滑出现了一对新组合:已参加过三届冬奥会的26岁的彭程,她与35岁、尚无冬奥经历的王磊组成全新配对。以2026年米兰冬奥会为目标,这对新组合重新“开荒”,在中国花滑正遇瓶颈的情况下,他俩迅速成为国家队的双人滑新一号。在参加完本次四大洲花滑锦标赛后,彭程表示随着他俩参赛场次的增加,裁判对新组合的认可度在提升。不过与此同时——伤病阴影也再度围拢了过来。
近期,不仅王磊的手腕伤势有加重的情况,彭程在北京冬奥周期就埋下隐患的左脚问题也在发作状态,甚至伤患处有些肌肉萎缩,在登场前已需要提前服用镇痛药物。在此次比赛中,他们的两个单跳都出现失误,最终总分排名第六位,这除了跟“训练中有不扎实的地方”有干系外,与亮起警报的健康状况也大有关联。
再看中国的另外两对双人滑参赛选手——张思阳/杨泳超、王瑀晨/朱磊都还属于较年轻一代,来参加大赛更多是重在学习。最终,张思阳/杨泳超获得第10名,王瑀晨/朱磊则排在了最末的第12名。
在名将王诗玥/柳鑫宇缺席的情况下,中国队在冰舞项目中派出的三对组合分别是刚升入国际滑联成年组大奖赛系列赛不久的陈溪梓/邢珈宁(获得第12名)、新近亮相国际赛场的石尚/吴楠(获得第13名)和李宣潼/王新康(获得第16名)。带着学习和练兵的念头,他们还需要加把劲成长。
根据国际滑联的规定,2026年米兰冬奥会花滑项目的名额归属,是由2025年花滑世锦赛和冬奥会落选赛的成绩来分配。留给中国花滑整装再出发的时间,其实已经不多了。
顶流冰童made in上海
在四大洲花滑锦标赛的舞台上,不仅有来自美洲、亚洲、非洲、大洋洲的选手们在此展开角逐,上海花滑的有生力量也在大赛中得到锻炼。
每当花滑赛事举行时,冰面上除了有选手之外,还活跃着一群“捡毛绒娃娃的孩子”,他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冰童。
没准,今天你在直播镜头中见到的冰童,在若干年后,她或者他就成为了赛场上的参赛主角。这事儿可是有先例的,比如,这次参加男单的中国选手戴大卫,早些年他就在中国杯花滑大奖赛上当过冰童。又比如,已在全国赛事中取得过不错成绩的上海选手梅格睿祺、于之乐和李子一,他们也都曾在上海超级杯上当过冰童。
说回这次的四大洲花滑锦标赛,在比赛期间提供服务的冰童有32位,他们的年龄在8岁至15岁间,且全都通过了国家花滑等级测试双4级。出于近水楼台的报名和参与便利,最终入选的冰童中,大部分都是上海的青少年花滑选手。
上海的青少年花滑在经过多年发展和储备后,早已能满足申城大赛的冰童需求,甚至还能优中选优。此次,经过选拔成功上岗的冰童,他们的特质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强(特别指低年龄段的冰童),乐于互助,有较好的临场能力等。
这32位冰童,他们在四个比赛日里全员上岗,分为A组和B组,每天都为赛事提供服务。在目前国内的花滑青少年中,有些是出于兴趣爱好投身其中,另有一些则希望能通过自身努力,向着更高的竞赛舞台发展。无论是对哪一个类型的青少年选手来说,能在国际大赛中担任冰童都不是外行看热闹,而是真的在看门道和现场学习。
12岁的李尚霏,她是这次32位冰童中的一位,也是他们中最接近竞技级水平的一位。已在朝着专业体育道路发展的她,就将这次的冰童经历视为宝贵的“大赛练兵”。“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了。花滑比赛对冰童的年龄是有要求的,长大超龄就不能来报名了。所以,这样的机会真的可能人生中只有一次。”也正是由于这群孩子都知道机会难得,所以在这几天中,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身体健健康康,努力做到全勤。
记者从上海市冰雪运动协会处了解到,目前上海注册在案的青少年花滑选手有500多人。在上个月刚进行的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花样滑冰青年组比赛中,于之乐、李子一分别获得男单项目的第七名和第八名,上海由此成为了该项目前八名中南方省市的独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大赛的裁判队伍中,有15人来自于上海。能在家门口以专业身份喜迎大赛并亲身参与,他们也是与有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