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健身设施更多了,可供选择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更多了,体育运动和其他休闲消费融合的生活场景也更多了……根据近日召开的2024年上海市体育工作会议,在2023年,申城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完善。而在2024年里,上海体育的这一篇章也依旧干货满满,值得期待。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上海再接再厉做加法
在世人皆知申城寸土寸金、可供用地少的情况下,上海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却是在持续地做着加法。得益于多管齐下的布局和利用,据初步统计,截至2023年底,本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1平方米,较上一年增加0.10平方米。
2024年上海市体育工作会议于上周举行,根据会议上公布的数据,在2023年,上海提前超额完成年度民心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任务,建成各类健身设施项目1804个,包括:社区市民健身中心33个、市民健身步道81条、市民益智健身苑点1301个(市级671个、区级630个)、市民健身驿站101个、市民运动球场245片(其中羽毛球场171片)、长者运动健康之家43个。另外,在过去的一年中,本市有关部门还评定了八个都市运动中心,同时,包括徐家汇体育公园在内的一批体育重大工程也建成开放。
在拥有了更多体育场地条件后,如何科学有效地对公众开放,这也是一门功课。“一网通办”是上海政务服务的金名片,是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有力支撑,在过去一年中,上海市体育局会同有关部门,优化“一网通办”平台体育场馆预订公共服务。数据显示,本市公共体育场馆在去年主要节假日累计服务市民约150万人次。与此同时,上海的“来沪动|健身地图”、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则是入选了全国智能体育典型案例。
2023年已落幕,2024年是要继续打拼、努力再接再厉的一年。今年,上海市体育局将推进民心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落实全民健身公共资源拓展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按时全面完成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新建社区市民健身中心30个,新建和改建市民健身步道60条、市民益智健身苑点600个、市民健身驿站60个、市民运动球场150片。同时,市体育局也将会同市民政局建设长者运动健康之家不少于25家。
另外,在新的一年中,本市还将在以下方面发力:持续创建全国第二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区),推进全民运动健身模范街镇建设试点;加快建设体育公园,打造都市运动中心新型体育服务综合体;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加强公共体育场馆设施信息化建设,提高便民服务水平;做好全民健身发展指数评估及运用。
赛事活动大舞台
还有可观经济账
2023年是聚焦本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推进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的关键一年。在这项大计中,包括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在内的沪上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既为市民的健康幸福加码,也为城市与相关行业的发展赋能。而在2024年里,这片大舞台将依旧好戏不断。
去年,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共举办赛事活动7895场,850万人次参与,其中包括:线下赛事活动7269场、527万人次参与;线上赛事活动626场、323万人次参与。根据2021-2023年上海城市业余联赛三年影响力评估报告,已有2550万人次参加过该联赛,其中,25岁至44岁群体占比最高,达到44.37%;私营/民营企业是城市业余联赛的重要办赛主体,占比65.53%,践行了联赛“开门办赛”的核心理念。
2023年,共有249家社会组织和企业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成为城市业余联赛的合作伙伴,共举办赛事活动7895场,共有850万人次参与,其中包括:线下赛事活动7269场,527万人次参;线上赛事活动626场,323万人次参与。2023年城市业余联赛安排政府引导资金2500万元,实际吸引社会办赛资金1.5亿元,为上海各行业带来的产业效应是赛事投入的57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上海体育消费券配送达4000多万元,近700家定点场馆参与,市民领券约340万人次、用券190万人次,拉动场馆直接消费超过1.3亿元。
2024年,申城全民健身舞台上的重头戏是上海市第四届市民运动会。由于办赛时间和奥运会同步,所以市民运动会也被大伙儿亲切地称为“市民身边的奥运会”。从第一届办到了第四届,今年市民运动会的总体设计将更具创新性,赛事体系和项目设置更加灵活多样,办赛标准更高,覆盖人群更广,旨在进一步满足广大市民高品质、多样化的运动促健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