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雷
虽然过了时间,不过觉得还是有必要谈一下国足换帅的话题。
扬科维奇还在任上,关于他的去留,没有任何官方的暗示,更不用说是明确表态。但塞尔维亚人在帅位上肯定坐不住了。他带领的中国队在亚洲杯上创造了至少两项史上最差纪录,比战绩更糟心的是这支平均年龄接近30岁的球队打得毫无内容。
考核教练带队,无非两点——战绩或内容。战绩决定短期命运,内容决定长期走向。既无合格战绩,又无优质内容,这样的“双无”表现就是名帅也留不下,何况扬科维奇这位从一上任起就不被信任的“过渡者”。
选择扬科维奇时,足协与中国足球正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时期。时间不充裕,资金紧巴巴,更没人在那时候有拍板的底气和决心。最终,塞尔维亚人成了“就他了,凑合凑合应该行吧”的一类角色。
扬科维奇从上任起就注定了中国队现在的命运,只是暴露的时间早晚问题。当时我就写过专栏,强烈质疑对他的选择。原因无他,扬科维奇没有证明自己具备执教成年国家队的能力。履历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对一位球员或一位教练能力的最好体现,除非是花小钱刮彩票,但堂堂一支国家队不应容许如此操作。如果再查看得多一些,其实不难发现,扬科维奇执教生涯的起步与关键期,都与遇到职场贵人有关,从某种意义而言,他甚至还需要证明自己拥有成为一位合格职业教练的能力。结果中国足球给了扬科维奇这个机会,而他证明了自己唯一合格的表现是新闻发布会的表现,这倒也无愧其作为塞尔维亚著名体育记者之子的出身。
类似选择扬科维奇的错误,在中国足球的历史上(尤其是近年来)已发生不止一次。那么回到最核心的问题,究竟是谁决定了中国各级国字号球队的主教练人选?谁向最终决策者提供基于技术理念的决策依据?再往深里问,在中国足协的管理体系里,统筹国字号球队乃至中国足球总体发展的技术部门的位置在何处?这可能比追究为什么选择扬科维奇对未来更有实际意义。
中国足球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归咎于中国足协的管理落后,而这从技术部门与技术领导者在协会内的地位,从选择国字号球队教练的流程里就不难发现。只要技术系在中国足协内的地位不能全面提升,那么类似选择扬科维奇的错误将一再出现,而成功对于中国足球永远都只是小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