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9日 星期五
“三上”聚齐  首届上帆立下大目标
第A02版:上帆特刊 2024-03-25

“三上”聚齐 首届上帆立下大目标

章丽倩

滴水湖 李铭珅 摄

春风送暖,申城迎来了2024年的第一项自主品牌赛事——首届上海帆船公开赛。而随着这项新赛事的诞生,上海着力打造的自主品牌赛事“三上”(上海马拉松、上海赛艇公开赛、上海帆船公开赛)终于全员到齐。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三上”品牌全员到齐

打造申城名片矩阵

创办于1996年的上海马拉松,诞生于2021年的上海赛艇公开赛,加上即将于明天开幕的首届上海帆船公开赛,上海着力打造的自主品牌赛事“三上”终于全员到齐,组成了具有矩阵效应的城市名片。

过往经历,皆为经验。尽管上帆是初来乍到的新生赛事,在如何将赛事影响力有效“推出去”这件事上,却有不少成功先例可循。去年的上海赛艇公开赛就让朱骏炜得到了不少启发。“对一项上海自主品牌赛事来说,办好比赛只是使命中的一部分,搭好文化交流的平台、讲好城市形象传播的故事同样重要。”

去年,上海赛艇公开赛第一次邀请到了剑桥大学队、牛津布鲁克斯大学队、澳大利亚国家队三支顶尖赛艇队伍的好手。通过接触,朱骏炜和他的同事们发现,这些国际选手中大约90%的人都是第一次来到中国。“通过赛事期间举办的学书法、听沪剧、包小笼包、参观城市地标等以‘中国行’为主题的文化交流活动,他们有了更深度的参赛体验。在对上艇表达喜爱之情的同时,他们也对这座城市有了特别的记忆。”

既有珠玉在前,上帆自可相倚为强。从这回的赛程安排来看,参赛选手的日程大致被分为了两部分,在3月26日比赛于黄浦江开幕至3月29日竞赛项目于滴水湖正式启动之间,有两天供船只转运和选手适应调整的时间。“利用这段间隙,我们为参赛者安排了‘中国行’主题活动和‘上帆之夜’交响乐室内音乐会。希望他们在体验一项崭新赛事的同时,也能在更多维度上了解上海,了解中国。”朱骏炜分享道。

实际上,虽说才是首届举办,上帆立下的大目标却已显露在了赛事的宣传文案中:对标美洲杯等国际知名帆船赛事,打造具有专业竞技性、公众参与度和国际知名度的上海自主品牌赛事,并成为对外展示城市形象、彰显城市精神的平台。

2024年是大赛之年,正在打造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上海,也迎来了风起云涌的赛事盛景。根据2024年本市国际国内体育赛事计划(第一版),今年将有175项国际国内赛事在申城举办。从上海马拉松到上海赛艇公开赛,再到如今破土而出的上海帆船公开赛,以景观体育为亮点,以专业性与亲和度为保障,集合了多重城市特质与赛事使命于一身的“三上”,也将蓄起全部力量,向全世界递出一张具有矩阵效应的城市名片。

缘何双水域办赛?雏凤新声找准平衡点

VS朱骏炜

赛事运营方

上海东浩兰生赛事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从时代脉动与历史年轮共存的黄浦江,到上海东隅临港新城的“心脏”滴水湖,在极具申城特色的这两处水域上,一项崭新的本市自主品牌赛事上海帆船公开赛(以下简称“上帆”)即将启航。缘何选用了“1+1”双水域办赛的模式,这可能是不少市民朋友的好奇点所在,也是本次专访的话头引入之处。

“在黄浦江上举办开幕式和帆船巡游表演,在滴水湖里进行正式的竞赛项目,对新诞生的上帆来说,这是一个要去找准平衡点的过程。”赛事运营方、上海东浩兰生赛事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朱骏炜介绍说,在城市中心的黄浦江上扬帆竞逐,这确实很能体现景观体育的价值,然而即便在历史风力条件最理想的3月,帆船在黄浦江上仍可能遇到风力不足以进行比赛的情况。“在经过与上海海事局、上海市体育局及更多相关部门的多番商议后,双水域办赛的模式是我们现阶段能找到的最理想答案。”

帆船运动对自然条件有一定要求,水域深度需到两米以上,水流流速小于0.5米/秒,风速应在2-13米/秒。正是在综合考量本市现有河流条件后,平均水深3.7米、水流流速达标且风速在4-7米/秒的滴水湖成为了首届上帆开展竞赛项目的舞台。

上帆,这项申城的自主品牌赛事可说是承载着多重使命而生。展示城市特色,彰显体育精神,推动帆船文化普及,助威文体商旅联动,还要传递环保与可持续理念等,除了最基本的“办好一场比赛”外,这些诉求也被寄予厚望地投射到了上帆的内核中。

在“1+1”双水域办赛的基础上,朱骏炜对上帆的未来其实常有一些畅想。比如,同样是表演展示,上帆有没有可能借鉴花样滑冰赛事中已很具知名度的Gala(表演滑)环节。“举个例子,能不能把帆船巡游放到赛后,放到晚上,既是庆功也是表演,再配以灯光等辅助手段,让两岸的现场观众和屏幕前的观众有更好的视觉感受?上海很美,帆船运动的魅力很大,有时忍不住就会产生各式各样的畅想。当然,一切都要摸索着慢慢来。”

首届上帆将于3月26日至3月31日举行。3月26日,也就是明天,这是举办赛事开幕式和表演赛性质的船队巡游的日子,涉及到的水域为黄浦江虹口滨江段。届时,15条J80帆船和8条ILCA6帆船将参加巡游。此后,在经过两天的船只转运、适应性训练和练习赛后,上帆会迎来为期三天(3月29日至3月31日)的正式竞赛日,比赛水域设在滴水湖。到时会有35条帆船参与ILCA6的角逐,25条帆船参加J80的比赛。

既要亲民也要专业 明年项目数可能“+1”

帆船运动的谱系较广,对起步伊始的上帆来说,将哪些项目纳入办赛版图,这显然也是一门大学问。从朱骏炜处记者了解到,项目设置既要亲民也要足够体现专业性,这是他们今年乃至未来数年的办赛出发点。

“可能有细心的人发现了,首届上帆最终的项目设置与去年发布会上的信息有一些不同,诺卡拉17级双体水翼船被ILCA6取代了。这处变化主要是出于国家队奥运备战的考虑,我们的办赛日期和诺卡拉17级的奥运资格赛有点撞档期了。”朱骏炜透露,尽管上帆今年未对诺卡拉17级设项,但该奥运项目还是有可能在明年第二届办赛时加入进来。

首届上帆设置了两个竞赛项目,分别是在国内民间参与度较广的J80级和奥运项目ILCA6(公开组)。J80级帆船诞生于1993年,2008年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目前是世界范围内单一级别数量最多的龙骨帆船。ILCA6级在国内其实有一个更为人知晓的曾用名“激光雷迪尔”。2012年,当上海姑娘徐莉佳在伦敦奥运会上成为亚洲第一位帆船项目的奥运冠军时,她的夺金项目就是激光雷迪尔。

既要为普通爱好者打造舞台,也希望为奥运大计出力献策,同时,最好还与上海这座城市脉脉相连——上帆的设项出发点较为明确。而已经出现在赛事来年“增补名单”上的诺卡拉17级,它之所以被看好,也正是由于比较符合条件。

朱骏炜表示,诺卡拉17级不仅是奥运项目,而且与申城颇有渊源。该项目于2016年首度进入奥运会,诺卡拉17级国家集训队是在国家体育总局指导下社企共建的首个典型成功案例,而与中帆协联手负责队伍共建的正是上海美帆游艇俱乐部。在2018年至2021年期间,申城还举办过诺卡拉17级亚洲帆船锦标赛暨东京奥运会资格赛、上海杯诺卡拉帆船赛等赛事。

本周就将登场的J80级和ILCA6级,以及有可能于明年加入进来的诺卡拉17级,上帆设项容量的上限有多大呢?朱骏炜表示,这还是取决于竞赛水域条件和赛程安排。滴水湖是一处人工湖,俯瞰的形状呈正圆形,直径约2600米,总面积约556万平方米。“如果是像今年这样设三个正式竞赛日,三个项目还可以排得下,再要往上加就需要更多赛程方面的调整了。我们的赛事才刚刚诞生,还是需要循序发展,稳步上路。”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