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龙 发自德国杜塞尔多夫
法国对比利时是八场八分之一决赛中我唯二申请到的比赛之一,另一场是同一天,葡萄牙VS斯洛文尼亚。开赛时间间隔三个小时,但第一场比赛结束后要在一小时内驱车从杜塞尔多夫赶往法兰克福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唯二就是唯一。
都是淘汰赛,但法国VS比利时的比赛却和其他不同。因为都是法语国家,又同处西欧,错综复杂的历史关系剪不断理还乱,两国足球之间更形不成“敌对”,所以火药味少了。两队的比赛更像是兄弟情深,而不像其他比赛那么多各有来处的恩怨。这在比赛现场感受更深,输球后的比利时球迷一点都不难过,就像是和兄弟一起看了场电影。散场后,不过懒得交流而已,但电影结束了,活动也就结束了。大家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没有后续,没有加戏,离场的时候大家都很安静。甚至,很多法国球迷比比利时人更匆忙。而这,和之前所有比赛结束后的感受都迥然不同。
“兄弟”的感觉,在赛前采访两队球迷时就有明显体会。都说几乎一样的法语,都是一样的长相,根本无法分辨出有任何区别——除了所穿的衣服。唱的歌都是那么的相近。而有关“看球喝什么酒”的话题,两队球迷也惊人一致。说啤酒是唯一选择倒不意外,共同“鄙视”德国啤酒也都态度鲜明。两队球迷都认为本国啤酒比德国好,而且好的内容都一模一样。
如果说有分别,那就是球迷在场上的气势不同。从历史成绩来看,比利时明显逊色于法国,所以,他们自然而然以弱者自居。正如东欧球队在面对西边邻居时的表现一样,比利时球迷的兴奋程度明显高于法国。就像是钱钟书说过的,“法国人的思想是有名的清楚,法国人的文章也是明白干净,但他们的故事,无不混乱……”法国球迷也大差不离。比赛中,法国人的歌声和口号都兴之所至,难称体系。反倒比利时的球迷一直跟着比赛的节奏在走。该唱、该喊、该鼓掌都明显是有讲究的,鼓点也更整齐,重要的是气势永远都高法国一头。就像是兄弟俩打架,弱势的弟弟至少也要在声音上赢回一点面子来。
从比赛本身和战术角度而言,比利时和法国差得也不多。尽管法国队的身价明显高于比利时,但两队球员水平的差距其实并不明显,而以弱者身份自居的比利时比法国更拚,所以差距更被缩小。只不过,实力的差距、尤其是明星球员的差距在90分钟比赛时间里不可能永远都被弥补。比利时人对姆巴佩的防守已经做到了极致,但当穆阿尼上场之后,比利时实在力有不及,就这么一次机会被他抓住了。或者,根本不是机会,但因为是球星,所以穆阿尼抓住了。反观比利时,球星的价值和法国相差实在太远,没有穆阿尼,没有姆巴佩,甚至还没有坎特,就一个德布劳内显得如此孤单。比利时用整体扛住了法国的明星们,但就有那么一瞬间力有不逮,被穆阿尼抓住了机会。这就是差距,比利时输得不屈,他们也能够昂首离开赛场。
比利时球迷在比赛中的表现优于法国。比赛之后,他们的表现更捍卫了比利时足球的尊严。最后一场小组赛,因为球迷的嘲讽,让率队来向球迷致敬的德布劳内大发其怒而立刻终止和球迷的互动。但本场同法国的比赛,因为是兄弟之争,少了敌意而更多体现在足球本身,所以比利时球迷都平和了很多,球队也做出相应的姿态。比赛之前的热身,比利时的主力阵容特意选择最靠近球迷的区域,并先向球迷致敬,全场的比利时球迷都用掌声予以回答。比赛结束之后,德布劳内又率领着球队走向球迷区域,这一次没有嘘声没有口号,只有掌声和歌声。这样一场失败,球队和球迷都能接受。重要的是,球队的表现配得上球迷的尊重。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场失败反倒促成了比利时队和比利时球迷的和解。
比利时0比1输给法国,于法国而言是顺利晋级,于比利时来说也是虽败犹荣。在“大哥”的“监督”下,他们奉献了本届欧洲杯以来最好的一次表现,而“大哥”的1比0则是对他们最恰如其分的评价。所以,比赛之后,双方球员都非常友好地互诉衷肠,依依惜别。没有遗憾和仇恨,只有兄弟情深的相互成全。比赛中一直针锋相对的两个7号,德布劳内和格列兹曼,赛后深情拥抱的一瞬间,为本场“兄弟之争”做了最好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