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爱平
巴黎奥运会,来自大洋洲的两大体育强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18枚和十枚金牌的优异成绩分别位列金牌榜的第四和第11名。澳大利亚的总人口约2600万,稍多于上海;而新西兰人口约500万,仅占上海的五分之一。
这两个国家的体育成就源于国民对体育的深厚热爱。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任何去过这两个国家的人都会感受到,无论四季变换,总能看到穿着运动服的民众在积极锻炼。体育已深深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
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健身房的数量极为庞大,几乎可以与我们这里的咖啡馆数量媲美。许多健身房提供24小时自助服务,年费约为470人民币,也可以选择按周付款,灵活方便。
澳大利亚的游泳文化尤为发达,几乎每个区(类似于上海的街道)都有公共游泳池,票价亲民,折合人民币仅20到50元。所有游泳馆包括悉尼奥运会游泳比赛主场馆,一年四季都对市民开放,花上几十元人民币,就可以在50米长的泳道中畅游。
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体育活动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许多孩子每天放学后,都会去家附近的球场参加训练。政府提供的免费公共草皮球场和室内篮球、排球馆,每隔几公里就有一个。孩子们无论男女,从5岁到初中生,都可以在教练指导下进行足球和橄榄球训练,每周六则是社区比赛日,孩子们穿着正规的球衣,参加比赛争夺年度名次。
社区赛事涵盖足球、篮球、橄榄球、板球等项目,适合不同年龄和兴趣爱好的人群。参赛需交会费,用于组织和裁判员的费用。裁判员通常是爱好者,经过筛选后录用,每场费用从80到400人民币不等。
强大的群众体育基础形成了国家队的金字塔。青少年通常从学校或社区俱乐部开始接受专业训练,表现优异者会被逐级推荐进入地区队、社区俱乐部队和州队,在州际比赛中表现出色者将被选入国家队。
进入国家队之前,选手们仍是业余选手,通常要依靠打工或家庭支持维持生活,包括教练费用。只有在进入游泳、橄榄球和板球等强势项目的国家队后,才能获得国家体育协会的薪资或津贴,这些收入虽然能支付基本生活开销,但在当地仍属普通水平。精英运动员的额外收入来自个人赞助、商业合同或代言,由此才无需打工维持生活。
这就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体育发展模式,使他们成为全民参与的体育国家,并在国际体育舞台上取得卓越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