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润宇
一场场比赛、一块块奖牌,眼花缭乱的各种项目,让这个夏天多了些看点。但当奥运的热潮退去,我们又该面对什么?
按照奥林匹克精神,体育不分国界,爱与和平,或许是体育之外,其内涵所在。随着奥运会落幕,这类精神能否得以延续,还是这种精神只是四年一度的限定款?
在体育层面,不论是霹雳舞等奥运新设项目,还是拳击、网球等本届奥运中国队让人眼前一亮的比赛,总能因为所谓的名人效应火一把。
的确,冠军效应能够带动这项运动的发展,但如何发展、怎么发展、发展多久?或许一时的比赛,可以让人过足眼瘾,也能就此产生热度,但一个项目想要真正发展,并非一时的热度。
金牌都来之不易,但唯金牌论,不是衡量一个项目发展好坏的唯一标准,还可能会掩盖一项运动的发展潜力。滑板、霹雳舞、攀岩等项目,何尝不是未来能够尝试发展的项目?奥运过后,相较三大球,这些新兴项目的关注度也许低得可怜,但埋下一颗种子,总有发芽的那一天。
在金牌之外,发展项目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放平心态。奥运期间的紧张刺激,不应与奥运后的“查无此项目”挂钩。金牌或许能给一个项目带来成功的滤镜,但相反,奥运会舞台上的最后一名,不代表并非顶级,而是同样是世界前几的水平。一个项目想要得到发展,更应该比较的是运动员在世界上的水平,而不是靠金牌带来的三分钟热度。
在体育之外,奥运潮退去,或许我们又将被拉回现实。奥林匹克精神就像一杯好酒,能让人微醺。这种微醺感,却把世界割裂开来。和平之处充满体育激情,但在战火纷飞之地,连和平都遥不可及。以爱与和平为名的“奥林匹克休战”,越来越多地变成了没有实际行动的空喊口号。
当然,这当中有体育和政治两层面的原因,包括交战方并不会因为未休战而遭到处罚。但当奥运会这杯好酒的微醺劲过去,目光重新聚焦在世界,又会怎么样?
奥运会闭幕后,留给世界的或许是无尽的思考:除了发展体育,奥运会能带给我们什么?运动员之间的友爱,为何无法转化为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奥运会能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是说四年后的洛杉矶,这些问题又被重新思考一遍?
奥运热潮,需要更多热潮之后的冷静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