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02日 星期三
18强赛的惨败开场 因为纯爱 听说央视不播国足 “不关心”也是好氛围 “我就是我”!
第A02版:专栏 2024-09-06

因为纯爱

刘耿

刘耿

在阔别近半个世纪后,倪夏莲“重返”中国乒坛——当然,不是以国手的身份,而是作为中国乒乓球新闻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近日回到了故乡上海,比她在上世纪80年代离开时,获得源自乒乓球的更多关注。这个圆满的轮回是一段关于坚持、热爱和超越年龄限制的传奇。

倪夏莲曾是中国乒乓球队的一员,1983年代表中国参加第37届世乒赛,获得团体冠军和混双冠军。1986年,22岁的倪夏莲选择退役,先后去了德国和卢森堡,继续她的乒乓球事业。在卢森堡,倪夏莲的乒乓球事业进入了新的阶段,她为这个小国赢得了许多荣誉,成为卢森堡最成功的乒乓球运动员之一。

然而,倪夏莲的故事直到2020年代才开始引起中国观众的广泛关注,因为她虽年过半百,依然活跃在国际赛场上,展现出惊人的竞技水平。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她迎来了在中国乒乓球观众中的巅峰时刻。她的社交媒体账号,以日均15万的速度增长,单场直播观看人数近千万。

对绝大多数运动员,退役和大龄就意味着永远告别,更不可能出现新的高峰,乃至顶峰。倪夏莲是怎样做到的呢?除了移居新环境,最根本的是她对乒乓球的纯爱——纯粹的爱。她不是为了名誉或财富继续比赛,而是因为她发自内心地热爱这项运动,在公众场合经常表现出谦逊和乐观的态度,她面对自己年纪的限制以及技艺的衰退,毫不避讳,并以轻松幽默的态度面对比赛和生活。正是这种不为外在所动的热情让她与众不同,打动了无数观众。

中国乒乓球界一向以高度竞争和追求胜利闻名,国人也习惯了乒乓球世界中的顶级冠军和金牌得主。然而,倪夏莲不同于传统的竞技体育英雄,这种不同的叙事让人们在她身上看到了一种新的视角,不再单纯追求胜负的结果,而是开始欣赏比赛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如今的中国社会,尤其是随着国民体育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和欣赏运动员的努力和奋斗过程,而不再将胜负作为唯一衡量标准。中国人对倪夏莲的欣赏,正是反映了从“胜负导向”到“精神导向”的转变。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