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版权的商业化逻辑中,盈利固然是核心目标之一,但不同平台的路径选择需结合自身定位与市场阶段。以小红书的赛事转播为例,当下选择免费模式,既有客观因素制约,也包含长期发展考量。“NBA在中国市场用了很多年才培养出用户的付费习惯,现在的体育平台首先要解决‘让用户愿意看’的体验问题。”王淑君表示,若在用户尚不熟悉一个IP、平台观赛功能仍未完善时贸然收费,极易伤害用户信任。目前平台仍在持续优化赛事直播体验,比如重视电脑端观看等用户高频反馈的痛点,“等观赛体验真正到位了,再探讨商业化路径也不迟。”
赛事转播背后的数据洪流,清晰勾勒出球迷群体的结构性变迁。记者在参与德甲与德国杯乒乓球赛事直播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到了球迷群体结构的显著变化:9月6日,德甲第二轮直播新增7566名粉丝中,男女比例从“二八开”转变为“三七开”;更值得关注的是,65岁以上银发群体占比高达17.3%。球迷王女士的经历颇具代表性:“我父亲快60岁了,为了看樊振东的比赛,特意下载了直播平台,现在还会主动问‘这周比赛什么时候开始’。”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年龄与性别结构上,更催生了新的数字行为习惯。中老年用户为观赛主动学习投屏功能,年轻人则在社区中发起“樊振东技术分析”“赛事战术拆解”等话题讨论,形成跨年龄层的乒乓交流空间。乒乓球作为国球,在我国本就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而此次球迷结构的多元变迁,更是让这一基础得到进一步激活。
对于整个体育产业而言,“樊振东效应”带来的不仅是短期流量红利,更是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从免费转播降低门槛、培养用户观赛习惯,到社区讨论深化用户参与感,再到未来探索消费转化实现商业闭环,这套已初步验证的运营路径,不仅为乒乓球运动的商业化探索提供了新思路,更为其他尚处培育期的小众体育项目,提供了可参考、可复制的发展范本。正如王淑君所言:“当一位运动员能同时撬动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生态变革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职业生涯的成功,更是整个体育产业升级的潜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