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爱平
中国乒乓球在亚锦赛上以一场酣畅淋漓的“3比2”逆转日本队,此前中国足球队在亚洲区世预赛“0比7”惨败给日本队。细细看来,这两个极端并非偶然。
乒乓球在中国拥有从国家层面到地方社区的完整“塔尖”与“塔基”结构。这不仅是举国体制在优势项目上的高效体现,更是深厚群众基础、科学选材体系、顶尖教练团队以及高强度内部竞争共同作用的结果。足球的惨败,则是中国足球长久以来存在的结构性问题集中爆发。
中国乒乓球从容国团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开始,体制投入是压倒性的,保障了人才的源源不断。日本乒乓球曾有过辉煌,后被中国超越。近年来,日本通过重点培养年轻选手、引进欧洲先进训练理念,正在努力追赶。
再看足球——
日本足球的成功是一个自下而上、持续深耕的典范。他们注重联赛的健康发展,他们制定了“百年计划”,强调社区足球和青训体系建设,确保了人才厚度,在文化理念上强调技术、整体、纪律性和留洋,目标明确且代代相传。
中国足球早年曾有过辉煌时期,但长期缺乏稳定的发展策略。虽然职业化起步较早,但随后被急功近利和管理混乱所困扰。中国足球本质问题是缺乏一套稳定、透明、符合足球规律的治理体系,每一次改革都像是推倒重来,缺乏沉淀。
乒乓球是举国体制的完美试验场,而足球则是市场化碰撞后陷入困境的缩影。
“举国体制”非常适合投入资源少、易于封闭训练、能快速出成绩的单人或小球项目(如乒乓球、跳水),而足球投入巨大、涉及社会面广、需要长期沉淀和市场化运作,传统的管理方式便显得僵化和低效。
如此,足球与乒乓项目上存在天差地别,足球最应该做的是:彻底放弃以进入世界杯为短期目标的功利思想,从头开始,将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最基础的青训体系和校园足球。确保足球运动真正回归教育,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扩大足球人口基数。
其次,建立健康、透明的俱乐部运营和监管机制,让联赛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而不是透支资源的“黑洞”,引入专业化的管理人才,确保足球发展策略的长期性和稳定性,避免人走政息。
最重要的,无论是乒乓球还是足球,都应回归体育的本质。尊重体育规律,才能真正迈向体育强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