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晚,首届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以下简称苏超)决赛落幕,泰州队通过点球4比3战胜南通队,拿下首届苏超冠军奖杯。从5月鸣哨到11月收官,苏超不仅刷新了观赛人数纪录,更以一股不可阻挡的民间力量,改写了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它不只是一场比赛,更是一场体育、经济、文化共同交融的社会实验。苏超,究竟赢在哪里?
专题撰稿 特约记者 张扬
1
球场
纯粹的足球,没有人情世故只有拼搏
曾几何时,中国足球被贴上“金元足球”“圈子足球”的标签,高昂的转会费、封闭的选人机制,让足球渐渐远离热爱它的普通人。
苏超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让足球回归民间,让热爱成为唯一的入场券。没有天价外援,没有豪门俱乐部,参赛的是来自全省13个城市的业余队伍。他们中有教师、医生、外卖小哥、企业职员——他们是城市的普通人,也是绿茵场上的英雄。
当创纪录的62329名观众见证黑马泰州队捧起首届奖杯,当苏超唯一的女教练周高萍带领球队一路逆袭,所有的男队员都被折服了:这里没有预设的剧本,没有人情世故,只有纯粹的拼搏。同时,苏超虽为业余联赛,却展现出职业化的组织水准。主客场制加淘汰赛的赛制设计,既给球队容错空间,也保证了淘汰赛阶段不会出现实力悬殊的局面。球队表现不失章法,即便是专业球迷也能看出味道。
从第一轮到决赛,85场比赛场场精彩,直到比赛尾声也没有“垃圾时间”。现场观众超243万人次,场均超2.8万人。决赛上座人数达到62329人,再次刷新赛事上座人数纪录。大家用“脚”投票,因为有这样用功的球员,这样用心的比赛,才有了苏超的热度和人气。
2
经济
消费力拉满,小球票撬动380亿
苏超之初,大概谁也没想到算经济账,一张球票5元到20元,无非是“赔本赚吆喝”。没想到最后苏超不只是一场场比赛,更成为了一个强大的“经济引擎”。
据相关数据统计,苏超平均1元门票带动7.3元周边消费,5月揭幕到11月收官,赛事期间带动江苏全域消费超380亿元,重点监测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34.03%,南京重点商圈单日交易额突破10亿元,徐州烧烤日营收涨四成,连云港“观赛+旅游”套餐让酒店预订量飙涨300%。这些数字背后,是江苏各地文旅花式宠客,把绿茵场变成消费地图,“球票+”的经济形态,涉及到了吃喝玩乐行方方面面,大大促进了比赛当地的经济文旅。
苏超一路“带球过人”,精彩纷呈,赚足了人气,也意味着吸引了大批广告商。赛事商业价值水涨船高,赞助体系不断升级,开赛仅一个月,京东、伊利、喜力啤酒等龙头企业纷纷入场,官方赞助席位价格达约300万元。但苏超并不嫌贫爱富,本地烧烤小店和跨国企业一样可以同台亮相。在苏超的带动下,全国有十多个省区市跟进举办城市联赛,包括江西、湖南、内蒙古、重庆、四川等地。苏超用事实证明:足球不只是全球第一运动,更是一种通用的经济语言。
3
文化
“热梗”出圈,对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很多人都说,自己是因为“梗”而关注苏超。如果说经济是苏超的骨架,那“梗”就是它的血脉。苏超以城市为名,为城市出征,十三个城市在场上“谁也不服谁”,各地网民造梗也是一茬接一茬,不仅点燃了普通市民的运动热情,更激活了大家的乡愁,让不关注足球的人也来关注这个赛事。
比如,徐州与宿迁演绎“现代版楚汉之争”,一条“没有韩信帮忙,刘邦照样赢”的横幅,让江苏的楚汉文化冲上热搜。南京和无锡的比赛变成了盐水鸭VS水蜜桃,“输了水蜜桃加盐,赢了盐水鸭加糖”,地标美食成为城市标签。南通和南京之间的较量被戏称“谁才是真南哥”。常州屡败屡战,被全网喊“十三妹”却逆袭成“流量冠军”。宜兴紫砂与南通蓝印花布,江苏的诸多非遗在赛场外焕发新生,83集短剧《苏超球王》播放量近3000万,这些梗,不只是段子,更是“苏大强”的文化软实力输出。它们让苏超从足球比赛升格为全省联动的文化嘉年华,让“散装江苏”在地域文化梗中实现精神合体,最终呈现为“精装江苏”。
4
影响
全国“抄作业”,把一阵风吹成了一股潮
如果说,今年的苏超让人看见了城市足球拔节生长的力量,那么接下来的路径,就是如何把“一时热度”转化为“一城气质”“一省竞争力”。从一块球场到一座城市,从一次赛事到一种文化,苏超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情绪价值,更是治理智慧、发展启示与精神力量。
其一,把“草根”育成“金种子”,让苏超成为江苏乃至中国足球的“播种机”。苏超之火,根在群众之中。“业余”不是“随便”,体育赛事首先是比赛要“有看头”,有了这个“1”,其他的各种商业活动和造梗才是后面的“0”。例如,苏超常规赛中表现最强势、未尝一败的南通队,其主要班底就来自于当地一位拖鞋厂老板李太镇创办的珂缔缘青少年足球俱乐部。目前,江苏尚无中超球队,这正是苏超的机遇,应让苏超成为江苏职业足球的“青训阳台”。同时,建立省市联动,从青训、校园足球到城市联赛的输送机制,引入专业教练资源:鼓励职业教练下沉指导球队;对平民球队,规范球员资格进行审核:明确户籍、学籍、职业经历等球员认定标准,既开放流动又守住属地认同。
此外,应推动学校、社区、社会组织共建“足球共同体”,让孩子有球踢、青年有队踢、成年人有场踢、家庭有景可看、老人有赛可享,让足球真正成为贯穿一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情感纽带与文化选择。培育“一县一梯队、一城一青训体系”,让更多像戴虎、许俊杰这样的人,在更多年龄段看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赛道。
其二,从推广赛事到运营IP,打造江苏品牌的“超级碗”。参考国内外赛事成功案例,推动苏超向品牌化、IP化发展。开发赛事衍生内容,如短剧、联名文创、主题旅游线路,提升“决赛+演唱会”的“文体两开花”模式,让苏超从赛季性赛事,升级为全年无休的“内容生态”。苏超联赛带动文旅消费380亿元,这不是偶然,而是场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的结果。
下一步,要把体育消费链条延长,把“看球+”模式体系化,让苏超不只是赛季轮动,而是全年活态文化、稳定消费入口、社会活力引擎。
5
未来
“散装”握成拳是滚烫的生活
从“出圈”到“破圈”,让城市共同奔跑。“散装江苏”握指成拳,十三城共同奔跑;未来,江苏可以展现更大格局,与长三角、长江经济带联动,让区域认同感从地图延伸到赛场,让城市之间的能量聚合作为发展动力,丰富与激活区域的文旅资源。让更多城市风景被看见,让足球这个世界第一大运动成为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共鸣箱”。深度推动苏超与地域文化、旅游、非遗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打造“一赛一线路”“一城一主题”。让球迷因一场球,爱上一座城;让赛事因一方文化,影响一代人。
176天的热情、85场的拼搏、亿万人的共鸣。苏超的成功在于其创新地将体育赛事与地域文化、旅游经济深度融合,并巧妙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文旅消费,构建了内需增长新引擎。同时,政府搭台,城市自主运营的模式激发了全民参与热情,让足球成为连接城市荣耀与市民归属感的精神纽带。
足球不是“输赢”二字,而是人心与信念。苏超已经不仅仅是一场联赛,它是滚烫的生活、奔跑的群像、一个时代的精神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