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旗舞动,万人空巷。这项赢来“苏超”昵称的省级业余球赛,在二〇二五年横空出世,点燃江苏,燎原全国,堪称本年度最成功也最神奇的体育现象。“苏超”踢出的这记好球,源于政府与民众的双向奔赴,源于社会各界同频共振产生的巨大能量。这股能量催生了业余足球联赛在全国的遍地开花,也孕育着中国足球最基层的热爱。
文/刘闻超
几个星期前,一位平时对足球关注不算太多的朋友问我“有没有办法搞到苏超的球票?”这一刻,我再次分明感受到了这项赛事的影响力。相比之下心里竟然感觉有些惭愧,作为一名足球记者,还真是没有完整看过一场苏超的比赛,当然这并不代表我对这项赛事毫无关注,毕竟实在有太多的话题性在过去半年多时间里因为苏超被提及。
我的这位朋友倒并不是特意跑去看苏超,只是恰好去苏州旅游,想着顺便去凑凑热闹。是啊,凑凑热闹,这简单的四个字让我不得不开始就苏超的意义做一番深思。诚然,名义上的苏超是足球比赛,可因为它的多元性和普及性,让人觉得和我们传统印象中的职业联赛不太一样。以前经常会浏览到这样的新闻,比如英格兰足总杯中一些参赛球队的球员不是警察就是老师,甚至白天还要上班,周末再来踢球。现在,这些“新闻”就出现在苏超赛场。
因为宣传层面的缘故,苏超中的很多故事被刻画得极度接地气,而我们也分明看到了这些信息:场均2.8万人观赛、线上直播观看人次超20亿。几天前的苏超决赛,南通队与泰州队愣是在常规时间里踢了一场0比0,可是现场涌入多少球迷呢?62329人。什么概念?今年上海申花做客工体对阵北京国安的比赛中,现场人数为62291人;8月份在八万人体育场的那场上海德比,现场球迷人数为60031人。这一刻,苏超完成了超越。
当然,我们可以说那是因为球票很便宜、比赛竞技性不如职业联赛,甚至还有很多人因为苏超的火爆从而发出一些与职业联赛产生对抗的观点……至少在我看来,这真没什么必要。人们喜欢足球可以有许多种方式,足球也完全可以有许多种模样,说到底,没有必要把自己的喜欢和观点强加于别人。爱看职业联赛的就看职业联赛,喜欢“凑热闹”的就凑热闹,没什么矛盾。
说起苏超和职业联赛的联动,上个月其实就有那么一个例子。因为俱乐部中一些年轻球员出自盐城的一家青训机构,上海海港安排李智良、李瑞龙、盛家豪“加盟”盐城队出战苏超,结果三人各自都有出色表现。为了回报这份友谊,数百名盐城球迷自发组织前往上汽浦东足球场为海港队的亚冠比赛加油助威。当时一位球迷这样告诉我:“比赛回去的路上,我们很多人依然意犹未尽,都在说以后如果有这样的时间和机会,还愿意再过来!”这是苏超与中超真正意义上的首次联动,足球使人相聚,在这一刻彻底具象化。
看了一下最近几天的各种苏超总结性质报道,提到了许多意义,比如连接城市的纽带,又或者被大家说了好几遍的拉动经济、拉动文旅等。在我看来,苏超的另一层意义在于对足球的普及,这种普及背后尽管有一定的竞技压力,但更多还是针对老百姓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娱乐。既有情绪价值,却不乏纯粹的放松。
足球,不一定非得是亚洲杯、世界杯、大大小小的各种冠军,只要让大家都聊上几句,让老老少少一起参与一下,因为足球看看中国,因为足球交交朋友,因为足球去不同城市吃上几顿好吃的,不也挺好吗?
真心希望苏超能够保持这份接地气的个性,让原本不怎么关注足球的人开始有所关心,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助推足球的新兴力量呢?很遗憾,今年没去现场凑一回热闹。等明年苏超开始的时候,一定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