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波大厦垃圾箱房(选自爱芬环保官网)
嘉利明珠城的“娃娃宣传兵”(选自爱芬环保微信公众号)
4月10日,万科公益基金会、上海映绿公益发展基金会与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共同在线发布《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社合作实践分析与工作指南》,展示出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社会组织扮演了哪些角色、起到了哪些作用。
据介绍,目前占据主流的、更为各地市民熟悉的“垃圾分类”运行模式,是以街镇、居委会主导的“政府一元主体模式”;而实际上,社会组织很早就与基层政府合作、参与到相关工作中,并在十多年的耕耘和积淀中渐具规模和影响力。
实习生 陶胡昀
A
在回应居民诉求中完善方案
上海静安区爱芬环保科技咨询服务中心是国内较早关注城市生活垃圾问题的环保机构。在上海尚未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的2011年,尚未正式注册成立的爱芬环保骨干成员组成的环保小组与宝山路街道政府部门决定选择扬波大厦,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团队与街道的各相关方、小区业委会、居委会、居民共同面对问题和挑战,在前期准备与正式施行时均下了一番苦工。
当时有居民反映:“换季时家中有不少衣物等纺织品不要了,直接扔掉有点可惜,有什么办法吗?”于是团队对接了专门回收衣物的机构,在小区内设置了衣物回收箱;还有老年居民反馈自己家有不少过期的药品和保健品,于是小区又添置了过期药品回收箱;对应居民的需求和终端的支持,将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又进行了细分。经过多次类似状况后,小区的垃圾分类从最初的干湿两分变成了十一项分类,比现行的上海垃圾分类标准更为精细,这也是源于实践过程中对居民诉求的回应与调适。
B
因地制宜:“一社区一方案”
扬波大厦是爱芬环保的第一个案例,团队深度参与了诸多精细工作。而在之后的案例中,爱芬环保逐步淡出具体的执行,更多扮演一个垃圾分类社区推动的方案设计者、咨询者和陪伴者、带领者的角色,以期真正形成一个社区内部自循环的可持续模式。据爱芬环保联合创始人郝利琼女士的介绍,爱芬的关键技术诀窍“三期十步法”目前已经输出到全国很多城市,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015年11月试点开展垃圾分类的静安区嘉利明珠城是一座2219户的超大社区,在当时尚无法可依的情况下,居委会书记和主任头疼于垃圾分类不能“硬来”。
在爱芬引导下,社区在多次居民交流会后决定集中志愿者力量先落实400户首批试点居民的宣传与监督。通过第一批试点的经验积攒,嘉利明珠城的试点区域再次扩大,直至2016年6月实现全覆盖。由此,嘉利明珠城成为了大型社区进行垃圾分类的典型案例,期间也开发和累积了不少卓有成效的宣传方式。比如周末行动的“娃娃宣传兵”,由社区组织的学生志愿者构成,在投放点旁指导居民正确分类。
C
发挥软性力量,打消居民顾虑
昆山市鹿城环保志愿者服务社协力社区各方建立了多元共治平台——社区议事会,并作为社区议事会的一员,支持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有效推行,在亲民性与志愿性方面发挥着独特优势。
对于居民认为“垃圾分类是一阵风、没道理”的观点,从认知上向居民倡导“关注人和生命”;对于居民不知道如何分类与认为分类便利性不足的情况,团队以行动进行服务;针对后端处理上“不相信分好的垃圾能够被很好地处置”的看法,则为居民提供有吸引力的场景教育,调动居民志愿者搭建监督平台。
上海浦东新区洋泾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作为最早一批受街道委托、协助开展“自治金”项目培育及管理的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利用“自治金”联动各类社会组织支持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如请小朋友带家长一起做社区内垃圾分类站岗、宣传的“小小志愿军项目”,得到了社区、学校、参与家庭的积极反馈。
D
为政府决策提供借鉴
各类社会组织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与方法,对政府的决策产生影响,为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在城市内大范围的实行提供借鉴。爱芬环保一系列的成功案例,以及总结的社区垃圾分类工作方法,就在上海及全国广受关注。其创造的国内第一套完整的社区垃圾分类工作模式;打造的全国第一个精细化分类小区——扬波大厦;首创的“湿垃圾除袋法”;确立的首个垃圾厢房改造标准等,均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了借鉴。
而社会组织中还有更为精专的类型。在全国46个生活垃圾分类重点城市之一的合肥,合肥高新区绿迹环保垃圾分类发展中心获得了相关政府部门邀请,协助开展相关的法规起草、政策倡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