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6日 星期二
亲历者讲述真实的方舱隔离生活
第01版:一版要闻 2022-05-25
患者治愈方舱休舱,雨后彩虹分外美丽——

亲历者讲述真实的方舱隔离生活

陶胡昀

蔡先生(左起第四)与医护人员的合影

“四叶草”5号馆内景

胡先生在金桥方舱的房间

朱先生出院之际与医护人员的合影

南汇方舱内,医护人员带领患者强身健体

在近日举行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转运专班负责人表示,随着上海每日新增阳性感染者数量的逐步下降,全市各类方舱医院逐步进入休舱阶段。

方舱休舱,希望启航,几位市民用他们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他们在方舱接受治疗时短暂生活的点滴。从被感染到入舱隔离再到顺利出舱,从心怀忐忑到勇敢乐观,这背后凝聚着医疗队和各单位攻坚克难的日夜付出,也涌动着大家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真情。大家携手同心,在这里洒过汗水,也流过泪水,终迎来胜利的曙光。 实习生 陶胡昀

金桥方舱 从启用到渐入正轨

家住川沙新镇的胡先生在3月26日社区组织的抗原自测中检测出异常,后经核酸检测复核,结果为阳性。当时,上海疫情正处在快速上升期,各处方舱医院尚在逐步建设中,轻症患者一般须居家隔离数日等待收治。3月30日晚20点30分左右,胡先生由救护车转运至川沙古镇停车场,与从城镇各处汇集到此的阳性感染者们一起,搭乘“新川专线”前往隔离收治点——本轮疫情中,大量这样的公交车转变身份投入一线,充当了“摆渡人”的角色。

这辆公交车按照原定计划先来到了耀华路的隔离收治点,然而此处已经人满为患,大量等待进入的公交车滞留在道路中。经过司机与调度人员的电话沟通,得知金桥刚刚开辟了一处隔离收治点,遂驱车前往。当晚23点左右,公交车抵达了金桥方舱。

金桥方舱位于金海路外环高速附近,由人才公寓改建而成。胡先生一行抵达之时,方舱刚刚启用,房间尚在清扫布置之中。经过“大白”们的连夜奋战,胡先生于次日凌晨2点踏入了公寓,成为金桥方舱的首批收治患者之一。

踏入房间时,临时床铺已经安排就位,床上“三件套”等待着入住患者自行组装,热水器与烧水壶一应俱全。按照户型的不同,每个房间收治两名或四名患者。胡先生居住的房间由客厅、厨房、卫生间和两间卧室组成,共住患者4人。

金桥方舱由数栋这样的30层公寓组成,此后的几天,公寓灯光在夜晚从高到低层层亮起,标志着这座新启用的方舱逐步接纳了越来越多的患者。由于规模较大、人手不足,方舱一开始发放三餐的时间较为起伏,有时上午10点收到午饭,有时又延迟至下午。但随着时间流逝,三餐发放很快稳定下来。除三餐供应之外,胡先生还陆续收到了连花清瘟胶囊、防疫代茶饮、邓老清冠饮等药品,以及由牛奶、饼干等组成的慰问礼包。

伴随着金桥方舱日常工作迈上正轨,胡先生也渡过了病情小有反复的时期,在连续两次核酸检测阴性后收到了解离告知书,顺利出院。

南汇方舱 医患齐心共克时艰

75岁高龄的朱先生在4月20日作为密切接触者被送至酒店隔离,4月22日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被转运至南汇方舱医院。

南汇方舱的正式名称是太平洋金融学院临时转运隔离点,在原有11栋废弃宿舍楼重新投入使用的基础上,又搭建起14座临时方舱,4月2日凌晨起投入使用,收治了第一批800名患者,每舱大约可容纳200人。一般三人共住一间,并在房间内隔出一处简易的洗漱空间。

入住第12舱后,朱先生努力适应方舱生活,却还是时常为自己的病情感到焦虑——身患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他需要服用特定药物,而入舱时已经断药两天。当时负责12舱的第11诊疗组对朱先生格外关心,时常探视并进行心理疏导,让他焦虑的心情得到了极大宽慰。一些无症状感染者担任起志愿服务工作,他们也对朱先生多有照顾,时常将多出的鸡蛋、牛奶分给朱先生,让其注意补充营养。治疗过程中,朱先生收到了连花清瘟胶囊、板蓝根颗粒与新冠预防中药包,并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大量饮水,最终于5月3日康复出舱,在结束居家健康监测后得以顺利就医、配药。

南汇方舱在高峰时期收治了8000多名患者,其中不乏像朱先生一样情况特殊的阳性感染者,由浦南医院和浦东新区老年医院医护人员构成的28个诊疗组支撑起了方舱的日常诊疗工作。据11组组长、浦南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刘孝忠介绍,方舱日常工作“包干到组”,诊疗组每日上午6点就开始查房,查看管辖区域内每个患者的健康状况,对症下药:对无症状感染者与轻症患者发放连花清瘟胶囊;对存在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则视情况发放泰诺、氨溴索胶囊、阿斯美等药物。有基础性疾病的特殊人群是查房的重点,若他们随身携带的药物有准备不足的状况,诊疗组则会一一记录药名,尽量为其配到平时服用的药物。排查新冠重症患者则是查房的另一重点,一旦发现患者有重症趋势,诊疗组会立刻联系驻点120转院做进一步检查。

南汇方舱有儿童上百人,分散在各个舱内。作为一名儿科医生,刘孝忠医师在舱内儿童出现发热、皮肤过敏、哮喘咳嗽、摔伤等状况时,都会即刻赶到,耐心解决。类似的应急医疗需求,方舱每日都会出现很多,医务人员会乘坐着专用的电动三轮车,携带着急救箱,备足常用药,在各个舱之间穿梭。

南汇方舱从5月4日起不再收治阳性患者,转变为密切接触者的集中隔离点。服务这些密接者的依然是同一批医护人员,他们将一直工作到闭舱,并在任务结束后就地隔离至少5天。“这里的工作虽然辛苦,但大家还是干劲十足,因为抗疫关系着我们每个人。”曾多次加入医疗联队参与抗疫工作的刘孝忠医师,声音中丝毫不现疲态。据他介绍,舱内医护闲暇时还会带领工作人员、患者打八段锦,跳健身操,帮助大家提高免疫力,保持好心态,苦中作乐,共克时艰。

“四叶草”“最大方舱”的局部一瞥

有“四叶草”之称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方舱医院,在4月9日交付使用之时成为了上海最大的方舱医院,整个方舱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可容纳5万多张床位。

家住洋泾街道的余女士与丈夫在4月10日被转运至国家会展中心方舱,入舱时门口有工作人员询问同行情况,可将家人安排在一起。由此,5号馆内隔板圈起的两张单人床,成为了见证余女士夫妇此后9天方舱生涯的地方。据余女士回忆,入舱时他们收到了脸盆、台灯和肥皂,由于方舱刚刚交付使用,人手不足,舱内的简易卫生间在入住第一天出现水池堵塞的情况,但从第三天起各种设施逐渐完善,“大白”们纷纷就位,工程、网线、保洁等工作很快跟上。

31岁的蔡先生是一位肉铺老板,由于其所在的菜市场出现阳性患者,蔡先生被召回接受检测,核酸结果呈阳性。4月11日,蔡先生与同样感染的妻子被转运至“四叶草”,他们也同样被安排住在一起,收到的生活物资包括拖鞋、脸盆、一次性牙刷和肥皂。蔡先生所在的场馆生活虽有简易淋浴间,但因热水供不应求,大家都只做简单的擦拭。

由于年轻力壮又热心仗义,蔡先生在方舱里承担了一些志愿服务,穿上红马甲,协助“大白”搬运水、三餐和其他物资。志愿者与“大白”们采取的策略是搬回足量的物资后再逐件发放。在这个过程中,难免有患者因等不及而失去耐心,口出怨言,此时蔡先生往往挺身而出,耐心劝解并维护秩序。据蔡先生介绍,他所在的区块由湖北援沪医疗队管理。虽然戴着面罩看不清面目,也没有互通姓名,但在方舱生活的短暂时光里,蔡先生与“大白”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蔡先生出院之际,“大白”们还向他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