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6日 星期六
“洗衣大师”陈爱华:给服饰“看病”的人
第01版:一版要闻 2022-09-14
老字号里走出创新达人

“洗衣大师”陈爱华:给服饰“看病”的人

陶胡昀

今年6月,上海正章实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陈爱华作为黄浦区代表,来到上海世博中心参加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结合自己从事的洗染行业状况进行工作汇报,并交流体会。

从业26年,陈爱华深耕一线,改进方法、改革工艺、创新技术,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每年,这位上海洗衣行业中唯一的技能大师都会遇到许多旁人不敢处理、无法处理的“疑难杂症”,而她总是不惧挑战,以匠心绝活交出一份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见习记者 陶胡昀

从优秀实习生到“最年轻店长”

1996年,18岁的陈爱华从卢湾财贸中专毕业,当时毕业生主要有三种就业方向,都是服务行业。陈爱华和家人认为,洗衣行业与生活密不可分,而对口的实习企业是“中华老字号”上海正章,因此她选择去了正章。

实习期间,陈爱华主要学织补和当营业员。当时,位于淮海中路600号的正章总店业务繁忙,等待收衣的队伍从门店二楼一直排到光明邨大酒家的门口,而从工厂洗完送回的干净衣物也堆积如山,每天大概有五六百件衣服等待入柜。店内的老师傅们习惯于按部就班,而年轻的陈爱华则提出使用整合“号码段”和“衣柜排序”的方法,提升挂号、排衣的速度。店长和老师傅们听后觉得颇有道理,予以采纳,操作时果然缩短了约三分之一的工作时间。

因为善于思考、爱动脑筋,陈爱华赢得了店长和师傅们的青睐,这个“眼里有活”的小姑娘在同届实习生中脱颖而出,最早被留用。

由于在前台表现出色,她被调到总部工作,但比起“坐办公室”,陈爱华还是放不下“手工活”。于是,她选择转入业务岗,跟着工厂的师傅们学习清洗、熨烫、修补等各个方面的技能。洗涤工厂的高温环境不如办公室整洁舒适,大功率的蒸汽熨斗也给陈爱华的双手留下了伤痕和老茧,但她乐在其中,毫无怨言。

2003年,公司尝试新布局和新模式,陈爱华受命在工厂挑选了8位年轻的同事,在打浦路创设了正章第一家采取“前店后工厂”模式的形象店。陈爱华破格成为了“最年轻店长”,而打浦店团队也是正章分店中平均年龄最小的。

新分店一切从零开始,从装修布局到开门营业都需要自行筹划。陈爱华和团队“初生牛犊不怕虎”,在初办新店时进行了不少大胆的创新,比如制作通风和制冷衣橱,便于储存皮草等更多类型的衣物,在此硬件基础上开创了“社会大衣橱”,吸引顾客将洗完的衣物直接储存在店内。独创的“三大流程88道工序”和后来获评先进操作法的“干洗冷凝水循环节能法”也都在打浦店初创之时应运而生,这些创新的方法和技术不仅反哺到总店,也迅速推广到全行业,直至今日仍被使用。打浦店在陈爱华和团队的经营下欣欣向荣,曾创下正章有史以来的单日营业额最高记录。

从一位实习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店长,陈爱华很感谢悉心教导的师傅和全力支持的家人。在工厂实习时,已经不轻易收徒的特级技师刘颐澄看重陈爱华的认真踏实,将她“领进门”并倾囊相授,又在她感到非常辛苦、想要放弃时鼓励她“不要和别人比较,潜心做好自己想做的事”。

陈爱华的父母都是工人,从小教育她自立自强,依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陈爱华10岁出头便烧得一手好菜,常常为“双职工”父母分担家事。父母的教育和鼓励,让陈爱华在洗衣行业坚持了下去。2003年创办打浦店后,陈爱华的工作更加忙碌,“基本上不着家”,而所有的家庭成员都非常支持她的工作。陈爱华的儿子出生于2003年,与打浦店“同龄”,在他的记忆里,往往早上一睁眼,妈妈已经出门工作了,一直到晚上10点才能再见到。长大后,他将妈妈视为榜样,决心像妈妈一样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深耕。

“抢救”顾客珍爱物品“护航”国家重要活动

从在工厂时向老师傅们学习去渍方法、等老师傅下班后自己动手尝试,到创办打浦店后面对“社会大考场”、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去渍经验,陈爱华“去渍拔色”的工艺日渐成熟,“手到渍除”的效果令人拍案叫绝。这些年,她清洗过国礼级挂毯、奢侈品皮包、限量版皮衣等等,每一件都是顾客的心爱之物,但同时又无先例可循。陈爱华胆大心细,不惧挑战的同时遵循“安全洗涤”原则,在待洗衣物和皮具不起眼的地方做小样,有把握之后再进行整件清洗。

诸多成功案例之中,一件红色旗袍令陈爱华印象深刻。2004年,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来到店内,对接待她的陈爱华说:“小姑娘,请你帮我找一位你们店里的老师傅。”年轻的打浦店内没有“老师傅”,但陈爱华还是微笑着询问她的需求。对方拿出一件珍藏的红色真丝旗袍,虽然金线脱落、配件缺失、有些褪色并存在几处污渍,但依旧难掩其精美。老人家说,这是60多年前她结婚时所穿的旗袍,一直收藏在樟木箱中,晚年想试试能不能再穿上它,结果拿出来一看才发现破损得相当严重。

老人进店之时已面露疲色,原来在此之前,她已经咨询过沪上多家洗衣店,没有一家敢接下这个“烫手的山芋”。为了实现老人家的愿望,陈爱华接下了这件旗袍的清洗、修补工作。面对她“一定要找位好的老师傅”的连声嘱托,陈爱华安抚道:“您放心,我们店里的师傅都很好!”

最终,耗时20多天、历经20多道工序,陈爱华带着几位徒弟完成了这件旗袍的修复,为了找到合适的老式配件,她跑遍了浙江海宁的4个市场。老太太对旗袍的修复效果十分满意,得知是陈爱华清洗、修补的,便拿出2万余元重金来酬谢她。陈爱华婉言拒绝道:“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如果您信任我,以后有什么需要尽管过来。”

陈爱华清洗过许多像这样对顾客而言意义重大的物品。随着越来越多的“疑难杂症”被她“治愈”,正章里这位会为服饰“治病”的小师傅变得远近闻名,不少顾客慕名而来。而作为上海知名的洗染工匠,陈爱华和她的团队也逐渐开始承担各类艰巨的“政治任务”。

在2007年上海特奥会期间,陈爱华为特殊的运动员们服务,既要帮助他们区分彼此的衣物,又要注意运动服上的特殊标记和涂层不能洗坏,还要保证速度和效率,最终团队保质保量地完成了首次特殊任务。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陈爱华184天没有休息,常驻在工厂,“零失误”的表现赢得了奥地利馆、捷克馆等场馆工作人员的极高评价。在2018年首届进博会期间,陈爱华团队曾为肯尼亚总统服务,肯尼亚的传统服饰布满金属挂片,又有随行人员严格监督洗衣过程,带来了极大挑战,陈爱华的细致工作得到了对方的赞扬,表示他们“在上海体验到了最高规格的洗涤服务”……这些经历,让陈爱华感慨,洗衣虽然是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小行业”,但用心去做,也能“为国争光”。

培育人才的严师 引领行业的劳模

“徒弟们这样评价我:如果是与工艺无关的事,可能还‘好商量’;一旦事关工艺、品质,那就‘没商量’,一定要精益求精。”陈爱华笑道。在传承技艺方面,她自认为是一位“严师”,多年来亲自带教“一专多能”人才,以她名字命名的首席技师工作室及技能大师工作室培育出多位高级技师。

2009年,陈爱华通过考评成为洗衣师高级技师后,便致力于培育技术人才和带动行业发展。她希望能够带动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提高专业技能,改变过往“洗衣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刻板印象。这与当时上海市人社局、上海市洗染行业协会对培养技术人才的重视不谋而合,于是几方通力合作,陈爱华主编了行业教材,促使上海停滞了23年的洗衣师高级技师职业技能鉴定得以恢复。

2020年11月,陈爱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了对劳动者最高规格的表彰,获评“全国劳动模范”;2021年7月,她作为上海市劳模先进代表,赴京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今年6月,她又在上海世博中心参加市党代会。以基层一线工人的身份参与这些活动,陈爱华感到光荣和满足,也很感谢国家对于一线技能人才、劳模和工匠的重视。同时,她感到使命在肩,表示将继续用技能服务整个社会,助力“上海服务”辐射全国。

陈爱华说她还有一个梦想,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洗染行业的自动化程度可以进一步提高,所有的“洗衣人”不必再辛苦地进行重复性手工劳作,而是可以操纵着机器完成大部分工序。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